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1、富有之家的千金小姐和丫鬟的区别,只要看态度是否从容雅静,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2、她跟骡夫们说话,洒脱大方,丝毫没有一般少妇羞怯的样子。 3、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时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
评分灿烂与温润 ——《京华烟云》中的木兰与莫愁 文/张素闻 姚木兰与姚莫愁虽为富裕姚家的小姐,却并不养尊处优,也不缠足,她们的父亲姚思安自幼就要她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她们学习之后做饭劳作。她们受的是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德言容工都出人头地,...
评分中国最好的小说都是家族式小说,而《京华烟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书中围绕着曾、姚、牛三个家族以及其中男男女女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从清末民初、军阀割据到中日战争期间,新旧制度交替、外来文化侵入时期,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时代儿女的起起伏伏。似乎只有家族兴衰的故...
评分林语堂曾经说过姚木兰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中国女性典范,进退得宜,属于怀抱理想而勇敢抗争现实的大好青年。对大多男人来说,也许木兰真的就是梦中情人。不是太保守,懂得情趣,可以接纳丈夫的不忠;也并不太先进以至于女权至上,进得厅堂便还是曾家的好儿媳,守本分知礼数,...
评分我用一种很偏执的方式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一次又一次,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这么看着,一次又一次,看着,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我喜欢...
庞大,但空洞。好像是一名骨架宽大却营养不良的孩子。
评分林语堂先生这本小说写得并不尽善尽美,多处让人觉得实在欠缺雕琢。但是看完最后一字后就真的觉得回味无穷。故事首尾呼应,正如人生轮回,而精神延绵。最后记住了附录里的一句话“人生人生我亦书中一小丑否?
评分作者自擬的“瞬息京華”比後來張譯的名字文雅優美得多。郁飛五十年後終於替父親償了這筆文債也讓人一歎。不知道當年郁達夫譯筆下的這故事又是怎樣的光景…
评分一直想促成这本书的再版,然而却赶上moment in Peking暂时不开放授权,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林相如女士,不知道结果如何呢。这本书翻译过程中的种种轶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呀!就郁飞先生的译作来说,真是雅致,只是一些些句子太过忠实原文了,没有联系中文阅读的实际做出灵活处理,但仍然瑕不掩瑜。很遗憾郁飞先生已于去年去世,消息并未引起太大波澜,只是登了一则新闻在 美东侨报 上。为何我们留不住人呢?
评分听说电视剧也只有赵雅芝版得没有糟践原著,看了这译本,想找来英文原著琢磨一番。为女当木兰,做妻当莫愁,最记得的却是红玉那句闲人观伶伶观人。忽然发现之前感慨颇深的很多“二手话”都是出自姚先生之口。异想夫人为我所爱,我要写点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