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1976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现任职于《生活》杂志,同时是《金融时报》中文网、《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图书馆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
整个20世纪,国人用各种主义,各种理论解释中国。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总是被这些抽象的主义所吞噬。
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但每个社会乃至每位个人,不都是在对自身命运与境况的探讨中,获得生活之意义吗?
这本书中的文章,很多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所引出的,可以看作是许知远的一本中国游记,但文字更加平实,有种淡淡的感动,
评分(此文为出版方提供,只为提供更多信息) 《中国纪事》 对话许知远 《中国纪事》这本书主要的部分是许知远在《金融时报》的中文网上一年以来发表的专栏,这是一个结集。除此之外,也包括在《亚洲周刊》的专栏文章,这个集子与之前的作品最大的区别是,我们习惯许知远是比较钟...
评分读许知远的《中国纪事》,酣畅淋漓。 没有学术文章的分条缕析,也没有一般杂文的散漫跳跃,只是就事论事,很细密,很有洞察力。 许知远在香港书展上的侃侃而谈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他并没有因为理工科的出身而局限自己的眼界和思维,也没有因为北大的教育背景而显得桀骜不驯。相...
评分下午去买书,许知远的《中国纪事》到了,本来这个曾经给过我无数激动的名字我已经逐渐淡忘了。12月之前,有机会重新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时候,我已经不再如当年一样激动了,我慢慢觉得,我在逐渐超过那个时期的许知远。没想到书的腰封上,用的是我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从...
评分昨天中午,买了本新一期的新周刊,就是话痨窦文涛这一期,但吸引我的不是窦文涛,是主编封新城和许知远的访谈. 两个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即便是胡说八道,也能碰撞出火花了.这个是境界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许知远明显地在转变,或者说回归,回归到中国母体文化的背景下,...
透过文字,我能感觉到这个忧伤的年轻人的坚守与执着,他的愤怒没有减少,但他却已经理解了克制的美德,他仍旧在呼吁多元,仍旧在张扬智性的力量,但他学会了不轻下结论。他有很多情绪,但更多的是大众缺失的情感。从这些来看,即便只是些单纯的描述性文字,其意义已经值得肯定。他冷静了,也更深刻了,这是他的成长,看待他的观察与记录,感慨与抒发,需要我们同样严肃而真诚的态度。
评分在他的文字里你能读懂更多,你能看清更多,最重要的是你在某些时候发现了反思的意义。
评分在他的文字里你能读懂更多,你能看清更多,最重要的是你在某些时候发现了反思的意义。
评分为了安静坦然的谈论自己的国家,这本书选择了叙述而不是评论。导致但是和忧伤的年轻人那本书一样,总是有一股感时伤怀的情绪,无力愤怒无力抨击,只能揭露。
评分知识既是用来改进现实社会,也是为了完善自我。这本书,就像看了若干集《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