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1976年齣生,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誌,同時是《金融時報》中文網、《亞洲周刊》的專欄作傢。他也是單嚮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曾齣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摺年代》、《納斯達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冒險》、《新聞業的懷鄉病》、《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等。
整個20世紀,國人用各種主義,各種理論解釋中國。但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總是被這些抽象的主義所吞噬。
曆史的連續性,日常生活的細微性、個人的命運,總是被曆史洪流衝刷。以至於作為一個30歲自認為是知識分子的青年人來說,談起自己國傢時倒像個陌生人。
這一係列文章,是一種個人經曆的陳述,它激起的頭腦風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確是一個年輕知識分子看待自己國傢的真實努力,盡管這種努力睏難重重並可能注定失敗。
但每個社會乃至每位個人,不都是在對自身命運與境況的探討中,獲得生活之意義嗎?
关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一个单位聚餐的夜晚,某个领导借着酒劲冲我们这些因为被合并而对未来报有悲观态度的同志们嚷:“来吧,都来吧,我们还怕融合么,之前那家公司不最后也变成了我们的作派,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力量,最后丫们也只能从了咱了!” 当时听得有些热血沸腾...
評分全文见《出版广角》,2008年第四期。 “你非得让自己像一个知识分子那样想问题吗?”“你能谈论自己的国家吗?你能否安静地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这是来自一个年轻作家许知远质疑自己的声音。知道许知远是因为他大量的专栏文章,和那本意味深长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个刚...
評分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里是震撼的,他的观点不是全面的,却有引人思考的力量。他不诱导,只是揭露。然而,在最开始我也为他自诩社会精英的笔法感到的微微不快。 但是看到豆瓣上很多网友的评论,我对他原有的丁点厌恶,也被打消了。因为有更多的人远比我为许知远的文章而...
評分读许知远的《中国纪事》,酣畅淋漓。 没有学术文章的分条缕析,也没有一般杂文的散漫跳跃,只是就事论事,很细密,很有洞察力。 许知远在香港书展上的侃侃而谈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他并没有因为理工科的出身而局限自己的眼界和思维,也没有因为北大的教育背景而显得桀骜不驯。相...
評分关注许知远是从他在经济观察报做主笔的时候开始,后来在FT中文网上开始看他的中国纪事系列专栏。 看过许知远之前的几部关于国际政治的著作以后才能真切体会到作者的转变 - 从激进西化激进反传统,到追求传统追求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再到何为中国传统何为中国的困惑,从此开始静...
透過文字,我能感覺到這個憂傷的年輕人的堅守與執著,他的憤怒沒有減少,但他卻已經理解瞭剋製的美德,他仍舊在呼籲多元,仍舊在張揚智性的力量,但他學會瞭不輕下結論。他有很多情緒,但更多的是大眾缺失的情感。從這些來看,即便隻是些單純的描述性文字,其意義已經值得肯定。他冷靜瞭,也更深刻瞭,這是他的成長,看待他的觀察與記錄,感慨與抒發,需要我們同樣嚴肅而真誠的態度。
评分為瞭安靜坦然的談論自己的國傢,這本書選擇瞭敘述而不是評論。導緻但是和憂傷的年輕人那本書一樣,總是有一股感時傷懷的情緒,無力憤怒無力抨擊,隻能揭露。
评分許知遠筆下相對於多數國人貌似是針鋒相對的觀點,甚至有時是諷刺,然而往往不少卻是十分真實,真正頭腦冷靜也罷,特立獨行也好,我們應該能夠包容甚至需要不同的聲音
评分專欄行業裏應該設一個“許知遠體”,確實很流暢
评分僞公共知識分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