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1976年齣生,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現任職於《生活》雜誌,同時是《金融時報》中文網、《亞洲周刊》的專欄作傢。他也是單嚮街圖書館的創辦人之一。曾齣版《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轉摺年代》、《納斯達剋的一代》、《昨日與明日》、《思想的冒險》、《新聞業的懷鄉病》、《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等。
整個20世紀,國人用各種主義,各種理論解釋中國。但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總是被這些抽象的主義所吞噬。
曆史的連續性,日常生活的細微性、個人的命運,總是被曆史洪流衝刷。以至於作為一個30歲自認為是知識分子的青年人來說,談起自己國傢時倒像個陌生人。
這一係列文章,是一種個人經曆的陳述,它激起的頭腦風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確是一個年輕知識分子看待自己國傢的真實努力,盡管這種努力睏難重重並可能注定失敗。
但每個社會乃至每位個人,不都是在對自身命運與境況的探討中,獲得生活之意義嗎?
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用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终于抽出时间来看他的书。 许的精英意识是恼人的,他的尖利眼光更是恼人的,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 我先是情不自禁拜倒在他华丽的文字之下(我一直对华丽丽的文没有抵抗力),再是折服于他对周围事物的一针见血。 对于很多人来说,...
評分这本书中的文章,很多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所引出的,可以看作是许知远的一本中国游记,但文字更加平实,有种淡淡的感动,
評分下午去买书,许知远的《中国纪事》到了,本来这个曾经给过我无数激动的名字我已经逐渐淡忘了。12月之前,有机会重新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时候,我已经不再如当年一样激动了,我慢慢觉得,我在逐渐超过那个时期的许知远。没想到书的腰封上,用的是我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从...
評分关上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某一个单位聚餐的夜晚,某个领导借着酒劲冲我们这些因为被合并而对未来报有悲观态度的同志们嚷:“来吧,都来吧,我们还怕融合么,之前那家公司不最后也变成了我们的作派,这就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力量,最后丫们也只能从了咱了!” 当时听得有些热血沸腾...
評分昨天中午,买了本新一期的新周刊,就是话痨窦文涛这一期,但吸引我的不是窦文涛,是主编封新城和许知远的访谈. 两个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即便是胡说八道,也能碰撞出火花了.这个是境界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许知远明显地在转变,或者说回归,回归到中国母体文化的背景下,...
在他的文字裏你能讀懂更多,你能看清更多,最重要的是你在某些時候發現瞭反思的意義。
评分我們就是中國!
评分從《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到《新聞業的懷想病》再到《中國紀事》,這位公共知識分子像是托爾斯曼筆下的那些追逐真善美的藝術傢一樣,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的良知,不同於前幾天看的李海鵬的評論,許知遠的文字看多瞭隻怕有抑鬱傾嚮。
评分專欄行業裏應該設一個“許知遠體”,確實很流暢
评分僞公共知識分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