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作为一位孤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比王安石更具争议的人了。古往今来对 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在变法、学问、人格各侧面均有所抵牾;同时代的苏轼、司马光更在不同时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系统论述了王安石的时代政局、思想成长轨迹、执政前后活动、新法内容及成败、学术与文学、家庭与交友等几个方面,作者以敏锐的学者眼光、严谨的史家笔法,引证史料著作不下百部,并以近代欧美政治为参照,透彻分析了王安石新法的成败得失;并作“考异”十九条,力图还历史烟尘中的王安石以真实面孔。
《王安石传》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资料宏赡、论述严谨,一卷在手尽览北宋政坛、文坛的万千气象,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启人心智。
吾尝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谓其仰子瞻之才,由是知先生易右苏而左王。然先生咎王之误宋甚矣,吾每读至此,则以为其事甚怪,未敢因之而谬荆公之武功。夫王公安石者,北宋之名相也,其所行之变法岂曰一无是处哉?然余于荆公之事迹所知甚少,是而终不敢妄言也。及见梁公之...
评分读「王安石传」,在梁启超先生笔下,我看到了荆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落寞身影。书中全文辑录万言书,当时年仅三十七岁的王安石就对帝国政经军学各个领域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很多事情自以为高深,其实只不过是老生常谈,过往先贤往往比我们看得更加透彻,也总是能...
评分吾尝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谓其仰子瞻之才,由是知先生易右苏而左王。然先生咎王之误宋甚矣,吾每读至此,则以为其事甚怪,未敢因之而谬荆公之武功。夫王公安石者,北宋之名相也,其所行之变法岂曰一无是处哉?然余于荆公之事迹所知甚少,是而终不敢妄言也。及见梁公之...
评分罗振宇在《一次体制改革的反面标本》(第126期)中说这是将心比心,梁启超在写王安石,实际在写自己,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未必公允,但历史就是这样“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千秋功罪只能任人评说,就像梁启超在《李鸿章传》里开篇说的那样:“天下唯庸人无咎...
评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小学的这首诗歌让我第一次认识了王安石,当时觉得这首五言小诗简约质朴,背起来也简单,诗文的内容歌颂了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表达诗人坚持自我不惧风霜的气节。 之后陆陆续续了解到一些王安石的事迹,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
毛泽东评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可谓精当。梁公此传为王荆公辩护书,偏颇甚矣。其书体例粗疏,非传也。此版本为今人白话译文,非梁及引文原文,加扣一分。
评分佩服任公,但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觉得不去李鸿章传写得好
评分白话版还不错,蛮认真的,像我这种古文不好的遇到左右读不通的地方正好当参考,但切不可只读此本。
评分以前读过原文的,最近想再看一下,所以买了这本。买的时候没仔细看,以为解玺璋只是做了点评,还有原文的。买回来拆了塑封,才发现是全文用白话重写了,译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你是现在译写,那么请你用现在白话文的语气啊节奏啊,请你把句子译通顺啊!!!shit!
评分毛泽东评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同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可谓精当。梁公此传为王荆公辩护书,偏颇甚矣。其书体例粗疏,非传也。此版本为今人白话译文,非梁及引文原文,加扣一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