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第10章)、模因(第11章)、随机性(第12章)、量子信息论(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本书的翻译、编辑已经完成,后期还有排校、审读等环节,预计11月左右上市。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
评分当电报出现时,一些人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叹道:“电报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报网就是地球的神经系统啊!” 当电话出现时,另一些人似乎完全不知道上面的隐喻,再一次感叹道:“电话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
评分虽然我是学理工科的,但对于信息的历史还是很片段的,我想大多数理科生都没读过香农的那篇录论文吧。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历史上还有巴贝奇这种NB人物,用机械艺术完成信息的加工,可能相对来说低效但是却蕴藏着惊人的思想。 关于哥德尔不完全性证明,图灵的不可计算的数,罗素...
评分当电报出现时,一些人像发现了新大陆,感叹道:“电报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报网就是地球的神经系统啊!” 当电话出现时,另一些人似乎完全不知道上面的隐喻,再一次感叹道:“电话传递信息,和人体中神经传递信息的现象很相似。所以说,电...
评分敲鼓那章很有趣,其他的读起来索然无味=.=....信息冗余是有价值的,提供了情境
评分20160705阅毕。讨论了古代通讯,文字起源(口语到文字过渡期表现为荷马史诗和诸子百家作品),词典,编码和机械,信息论和控制论,统计物理和信息论对熵的相同和不同,gene和meme,编码与信息论、可计算性、冗余、随机性的关系,科学发现的本质相当于找到一种算法,信息/随机性/复杂度三者本质等价性。//这实在是一本介绍和统一物理,生物和信息基本观念的书。也是有跨学科背景看得更过瘾的书。比如10-11章需要进化论知识,12需要通信/信息和统计物理知识;7-9需要信息和可计算性知识;2-3需要对文字和历史感兴趣;=》无愧于书名,英文原版难度较大,中文内容本身难度也较大-》除非你觉得曾被每章内容主题击中过灵魂,否则建议先铺垫再来读。//本书也让我再度确认wikipedia的重要性。
评分两点:1. 在八岁之前崇拜的各种职业群体里面,科学家可能是唯一经受得住时间与真理考验的;2.在冠以各种xx简史的图书里,这可能是最硬核最带感的一本。阅读体验通俗来讲,大概是:看不怎么懂,但是爽翻了。
评分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也许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信息的利用,而非制造和使用工具:)信息的历史,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信息”的理解仅限于信息技术(IT)中的“信息”,没想到,随着这本书的追溯,游吟诗人、没有文字的部落、麦克斯韦妖纷沓而至,简单的1和0背后竟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
评分内容靠不靠谱我不知道,但反正行文是标准的格雷克……虽然散,但居然很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