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于婚姻樊篱中孤独男女的真实写照;
对生命、自由、爱情之真谛的痛苦拷问;
放下耶茨吧,因为你正在他的小说中缓慢、毫无痛苦地死去……
小说主人公弗兰克和爱波·惠勒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郊外,他们所住的那条路叫“革命之路”。那还是1955年。弗兰克(又意“坦白”)一点都不直率,活泼动人的爱波(又意“四月”)也很快就会在秋日凋零。革命之路上的日子是富有戏剧性的。小说以表演开篇,亦以表演收尾,其间则是一场接一场的演出。
或许你认为这三百来页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了不起的事情发生在两人身上,直到结尾,才让你大吃一惊。弗兰克和爱波直视对生活的不满与恐惧,设法在怀孕与雄心间取得平衡,梦想着逃脱一成不变的岁月。可是正如耶茨自己所述:“我笔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与未知的局限内,风风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失败,因为他们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样子。”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一生落魄不堪,烟鬼兼酒鬼,共著有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2部。1961年,其极富盛名的处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发表,引起轰动,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其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于次年出版,被评论界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他后来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耶茨有“作家中的作家”之称,艺术风格影响了雷蒙德·卡佛、安德烈·杜波依斯等文学大家。美国很多作家都对耶茨赞誉有加,如著名黑色幽默作家科尔特·冯内古特。
Revolutionary Road,书名十足的反讽。有栋房子,闲暇时修修门口的小石子路,还有意外的升职加薪,偶尔出出轨,似乎弗兰克的生活好得不能再好了,除了孩子。跟戴维·洛奇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一样,激情过后,那个Gift该怎么处理:“关于性存在某种东西。也许是原罪。我不清...
评分 评分你无法想象一次充满好奇的海底捞,捞上来的却是一个给你戳刀子的美国佬耶茨,那种感觉非常不爽。《革命之路》是张悦然在一次电话中貌似非常不经意给我推荐的(她所用的推荐语式后来在《革命之路》中找到了一个对应,吉文斯太太给弗兰克送蝎子草的谈话,所有主要过程对话都是铺...
评分人们听到《革命之路》的两位主演确定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时,首先想起的肯定是发生在那艘出师未捷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上的凄美爱情故事。然后,席琳•迪翁的歌声飘扬,My Heart Will Go On…… 爱情、灾难、高成本、大制作,造就了《泰坦尼克号》令...
评分2009年我就看过电影《革命之路》,那时候并不知道原著小说和作者理查德·耶茨,后来也是先看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让人太沮丧压抑了,以至于一直不敢去看《革命之路》。当时看电影就深受感染,给我很大触动,一直想要辞职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几个月后,第二年春天,我就...
在午后西晒的办公桌前,我终于理解了耶茨晚年重看这本书嚎啕大哭的感觉,一种人生被写尽的悲凉。
评分在午后西晒的办公桌前,我终于理解了耶茨晚年重看这本书嚎啕大哭的感觉,一种人生被写尽的悲凉。
评分我完全能够理解、同情这本书里的人,爱波以及她的丈夫,那个疯子。她们对于麻木生活的抗拒,却又走投无路。人的牢笼和悲剧。书写得非常好。翻译也非常好。让我重新获得了阅读的快乐。
评分让你觉得你活得真不是那么有劲的
评分难怪之前会有人在“适合情侣一起看的电影”问题下推荐此书同名电影,因为实在是谁看谁醒悟,少女时期向往婚姻,是向往那种被人保护的周全感,直到谈过正经的恋爱,才明白一段稳定关系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黑洞那么多的妥协与无奈,而婚姻,大概只会变本加厉,涉及到家庭与子女,责任二字的强势参与,初衷淡出,矛盾加剧。老麦讲情感的樊篱,厄普代克讲欲望的兔子,耶茨讲的则是婚姻的路,推荐一口气读完这仨,那叫一个酸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