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笔记

金色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 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出品人:
页数:668
译者:陈才宇
出版时间:2013-12
价格:4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37371
丛书系列:百读文库
图书标签:
  • 多丽丝·莱辛 
  • 女性 
  • 诺贝尔文学奖 
  • 英国文学 
  • 外国文学 
  • 英国 
  • 小说 
  • 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是一本“自由女性”安娜的成长纪录,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

黑、红、黄、蓝四色笔记,一个不安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而金色笔记,则是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它的多彩反映着主人公迷乱失重的灵魂。

通过这部“跨国度的百科全书”,莱辛图解了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兼具感性与知性。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金色笔记》为“一部先锋作品,是二十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之作”。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要不是莱辛问鼎这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厚达700页的巨著大概会被很多人遗忘,也只有等尊荣的诺贝尔提醒我时,这种潜在的遗忘才显得格外可惜。今天我终于看完了它(用去了将近一周),并且,时常感到害怕,因为,她在四十年前所描写的那位自由女性安娜竟然屡屡让我觉得熟悉,甚...  

评分

有个朋友说,一本书不读两遍不能叫做读过,对一本只读过一遍的书指指点点那多半是为了增加谈资而进行的经验炫耀。他对感兴趣的书籍或者电影会反复看,钻进去了就不容自己轻易出来,非要深入到底,探个究竟。 《金色笔记》我刚刚读完一遍,就要说话,很脸红。急于想说,是因为...  

评分

半个多月,终于把《金色笔记》读完了。 尽管已经心力交瘁,还是不能完全消化。 这本书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它所涉及的历史、国家、政治、人物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潮,而是那些满含着哲理并暗含着作者心理的意象和场景。这些让我不胜其扰。 《金色笔记》其书——...  

评分

评分

用去整整一个月来读,犹豫着不知如何评价。安娜已经成为身体发肤的一个部分,仿佛她就是我,渴望自由,盘旋无定。 作为女性,我们面临同样的危机。一次又一次感情上的回绝,政治生活的失望,事业的黯淡,子女的独立。面对平庸的女儿简纳特和激进的朋友儿子汤姆,她似乎没有站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前面六十页,真是大师手笔。后面笔记体很有料,但没有经过严苛的锤炼。莱辛不在乎艺术,她的心思比这个大。作为小说家,这是她的优势,也是劣势。

评分

人生必读,女性必读。客观看待女性独立、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之类的字眼太难,光是这几个词本身就让多数人受不了了。

评分

看完真是要了老命。所谓“女性独立教科书”这种抬头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连独立都需要人教授的女性一定会捧着一本《家庭妇女》之类的杂志而不是读完接近700页莱辛。共产党政治崩溃的外壳下其实在我看来是讨论独立的可能性——不仅是女性,而答案是否定的。我一向觉得女权主义——至少是大多数人所标榜的女性主义挺虚伪的,承认两性之间的不同有那么难吗?安娜之所以一天能想东想西想自由想独立不出去工作就一天和男人做做爱思考思考人生关爱关爱小孩,归根到底还是她的版税在养着她啊。凡人独立,真是难以实现。

评分

虽然只看了一遍却做足了笔记然后写成了本科毕业论文……从此我的阅读史和最喜欢的作家里多了多丽丝莱辛的名字

评分

很喜欢《金色笔记》,但这个译本让我实在没有办法评分,错误太多。 多莉丝·莱辛,有着鲜明的语言风格的英国作家,她有意识地摒弃精美雅致的写作,努力用语言直接处理未经加工的意识和经验,单词,短句,长句,直接跟随情绪的冲突和跳跃,用情绪、意识和情节的碎片,搭起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历的生活和意识空间。《金色笔记》用精心设计的结构,既描绘了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它的碎片:人、场景、线索,都在断裂、爆破、垮塌——同时又把向着各个方向逃散的碎片近乎不可能地收拢在一起。 那个时代刚刚读到《金色笔记》的人,也许就仿佛艺术世界的人们最初看到毕加索:惊骇、排距、迷惑,无从把握,却又在混乱和秩序、丑陋和挣扎之间,深深地看到了自己。 而错误的译本,剥夺了我们对它的理解和深入,也剥夺了它所能带给我们的认知和欢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