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陈凡)
作者一览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诺伯特·维纳和信息伦理学的兴起
一、科学、技术和伦理学
二、信息伦理学的诞生
三、控制论和人性
四、控制论和社会
五、社会和“智能”机器
六、美好的人类生活与正义原则
七、熵和信息伦理学形而上学
八、维纳形而上学思想的解释力
九、摩尔的计算机伦理学理论
十、弗洛里迪的计算机伦理学原理
十一、维纳对计算机伦理学的方法论贡献
十二、维纳的信息伦理学遗产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好的新兴技术伦理规范
一、引言
二、技术革命
三、技术革命和伦理规范
四、三种快速发展的技术
五、更好的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第三章信息伦理学:本质和范畴
一、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统一方法
二、宏观信息伦理学
三、六种常见误解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公共领域的变革——政治权威、言论自由及网络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负责人、代理人:政治权威的变革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一些概念性问题
三、交流自由与分散公共领域:代理机构的作用
四、从公众到公共领域:跨国民主制度形式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民主与网络
一、思想实验
二、公共(与私人)论坛
三、专门化——和分工化
四、社会级联
五、共同经验
六、建议
七、反对审查制度,但超越反对审查制度
参考文献
第六章博客的社会认识论
一、基于互联网交流的民主和认识论特点
二、传统媒体与博客世界的认识论比较
三、信息过滤或者不过滤
四、博客——一个对抗性系统
五、社会机制及博客用户的心理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七章多重自我和关系本体——在线亲密性和隐私
一、引言
二、主动自我与被动自我
三、关系、自我展示和理解
四、在线高度自愿自我展示的优势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本体与信息技术
一、引言
二、在线本体
三、电子人
四、性格本体
五、自我展示对本体的重要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信任、信赖和互联网
一、信任和信赖
二、信任的两种形式
三、互联网
参考文献
第十章自尊、可识别性和互联网
一、自尊、信誉和“复合效应”
二、三个与网络相似的案例
三、匿名是一种保险的策略
四、匿名作为一种尊重优化战略
五、匿名作为一种特权
六、回到未来: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文化和全球网络——期待全球伦理规范吗?
一、引言
二、收敛
三、全球伦理挑战
四、结论
五、不科学的终曲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集体责任、信息和通信技术
一、集体目的理论在社会知识获取方面的应用
二、使用ICT方式的知识沟通、存储和获取的集体责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计算机作为代理者
一、人类代理机构
二、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和机器人
三、计算机系统作为代理者
四、责任、义务和责备的问题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道德哲学、信息技术和版权—Grokster公司侵权案
一、引言
二、结果论
三、重大变化
四、从属责任:技术提供者
五、Grokster公司侵权案
六、遗留问题回顾
七、处理版权问题的道义论方法
八、意图与Lockean附加条件
九、技术责任
十、结论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信息技术、隐私及个人数据保护
第十六章在技术中体现价值——理论与实践
第十七章信息技术研究伦理学
第十八章分配公正与信息的价值——(广义上的)罗尔斯
译后记
译者简介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