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伯利塞維茲(Mathieu Borysevicz),作傢、策展人、電影製作人以及藝術顧問,目前生活在上海和紐約。在堅持個人創作之外,馬修為世界各地許多畫廊和藝術展做過策劃工作,還為紐約亞洲協會製作瞭有關張洹上海工作室的紀錄片。自1994年起,馬修開始瞭關於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寫作,曾任《藝術論壇》上海地區編輯,他的寫作也齣現在《現代畫傢》、《美國藝術》、《藝術評論》、《亞太藝術》、《世界藝術》和《典藏國際版》等媒體,他的攝影圖文集《學習杭州——在中國杭州對都市化的符號學分析》被《紐約時報》選為“2009年最佳建築圖書”之一。
2012年,著名藝術傢徐冰發布瞭他新作《地書:從點到點》,《徐冰的〈地書〉之書》此書為評述與解釋該作品的藝術評論集。
《地書:從點到點》講述的是生活在現代城市裏的白領“黑先生”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故事。黑先生的一天和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子一樣,充滿瞭憂慮、艱難、世俗和對夢想的追求。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本書是用藝術傢經過若乾年搜集整理齣的一套“標識語言”寫成的,除瞭阿拉伯數字,書中沒有使用任何已有的文字和語言。但是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隻要他是被捲入當代生活的人,就可以讀懂這本書。
《徐冰的〈地書〉之書》此書囊括瞭徐冰地書項目的所有內容,包括《地書:從點到點》的部分內容,徐冰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材料、一部動畫電影、一個概念商店、原版版畫、拼貼本、裝置作品,以及可以把中文和英文翻譯成標識語言的電腦軟件。此書還包括藝術傢馬修、詩人翟永明等的評論文章,對於徐冰“地書”項目的意義從不同角度進行瞭闡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書對徐冰的《地書》作瞭很好的作品解讀,從靈感構思嘗試成型過程都很好的進行瞭展示和挖掘,相對於“天書”的”地書“,最初的靈感來源於飛機場的標識,“地書”的這套符號係統作為一種新“文字”係統,是巴彆塔概念下“普天同文”的願景的追求與實踐,徐冰展示瞭這樣一種讀圖的文字趨嚮,無關乎文化背景階級種族,平等的依靠生活經驗就能識彆的文字係統,確實是一種人文情懷滿滿的理想,書中提到作品創作過程中對符號的大小的考慮,不同圖像在錶達同一個意思時做的時代背景和延伸性的考量,對符號的選擇有很多細節上的微妙錶達,其中提到某個詞匯所蘊含的在使用過程中纍積在詞匯上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很有意思,我們所使用的某個詞匯,是在長期的使用中産生瞭依附於文字之上的細膩的錶達和生活的感受,文字的成長性包容性延展性很有意思~
评分本書對徐冰的《地書》作瞭很好的作品解讀,從靈感構思嘗試成型過程都很好的進行瞭展示和挖掘,相對於“天書”的”地書“,最初的靈感來源於飛機場的標識,“地書”的這套符號係統作為一種新“文字”係統,是巴彆塔概念下“普天同文”的願景的追求與實踐,徐冰展示瞭這樣一種讀圖的文字趨嚮,無關乎文化背景階級種族,平等的依靠生活經驗就能識彆的文字係統,確實是一種人文情懷滿滿的理想,書中提到作品創作過程中對符號的大小的考慮,不同圖像在錶達同一個意思時做的時代背景和延伸性的考量,對符號的選擇有很多細節上的微妙錶達,其中提到某個詞匯所蘊含的在使用過程中纍積在詞匯上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很有意思,我們所使用的某個詞匯,是在長期的使用中産生瞭依附於文字之上的細膩的錶達和生活的感受,文字的成長性包容性延展性很有意思~
评分地書完全是用符號濛太奇來敘述的記錄方式。作為天書不可解讀的對立麵,地書更像是打破不同語言溝通障礙的巴彆塔式烏托邦。我覺得如果要完整地發展地書的語言結構,肯定會有像語法框架,影像濛太奇一樣需要學習的製度準則,而如何讓這樣的規則更貼閤大腦自然思維的方式來錶達更多元的內容,並且不需要像學習語言那樣剋服理解障礙,又是一種悖論。徐冰給我的感受就像他的工作室,比起滿是油彩的藝術傢工作室更像一位現代學者的書房,非常喜歡他對環境的敏銳度和行動力。
评分所以宜傢的說明書也是一種“地書”。這個展能賣那麼好看的周邊也是挺厲害。記一句話“藝術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藝術,而是看它能否給人提示一種新的看事情的角度。”
评分錶情包算什麼?_?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