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是张承志总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敬重与惜别》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疾呼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历史学硕士。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均退职,为自由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以来,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 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
张承志的名字早有耳闻,也记得自己看过他的作品,只是时间太久远了。今天偶然看到《敬重与惜别-日本》,极受感染。更是颠覆了自己以前的许多认知,从许多层面认识了今天我们的邻国日本及日本人民。 第一章 引子:东苏木以东 作者通过对一个日本老人服部幸雄数十...
评分这是一本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看完的书,以和大多数人类似的敏感心境试图走近日本。相较于《菊与刀》的隔阂感,张承志笔下的故事节选则更好理解些,尤其是对长崎和广岛遭受过原子弹的叙述,跟随他在长崎生活的脚步,仿佛的确见到了“被爆者”的雕塑,自己也开始思考对核武器和战争...
评分此书的一些章节以前在《读书》和《天涯》上已经登过,总体感觉还是值得一看,特别是了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思潮。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这个“亚细亚”概念是比较弱的。 不过对书中关于核武器的议论、关于美国的妖魔化评价、以及明显的为伊教辩护的倾向,都是我所不赞成的。...
评分 评分还可以,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有些自己的看法。尊重对手,尊重自己。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大国情节。其中,日本阿拉伯赤军的故事,令人感叹
评分受某大咖推荐,认真的读完了全书。中日关系的问题,从另外的视角来说明,挺好的一件事。很多观点令我思考。尤其是在广岛原爆事件中,受害者和加害者立场的变换问题,还有阿拉伯赤军的故事。中日关系并不简单。尊重对手,也尊重自己。批判对方的同时,也要节制自己的大国情结。书里唯一有点不满意的,是对我钟爱的一位女作家的偏激的表述。文学的世界里,需要张承志这样的忧国忧民派,也需要远离政治关注生活的小资派。没什么不好。
评分对中日深层理解非常深刻的一本书,被评为“比《菊与刀》还深刻”。
评分中日关系 捋不清 理还乱 张老师从几点的论述最终为了我们勾勒一个中华文明复兴的路线,而日本就如表兄弟一般遥祝中华文明的安康 但由于内敛自负羞于表达 但身体诚实他们践行出了阳明学知行合一的成果 闭卷之时心中不免有些期许!
评分感受到了张承志的真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