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学个性、最富有思想性和学者气质、写作的视野和立足的文化疆域最为广阔和坚实的作家之一。
张承志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北京,回族。1968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牧区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曾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回族区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游学日本、西班牙、摩洛哥、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现为自由撰稿人。作品多以蒙古草原、新疆、甘宁青回族区、中亚、日本、西班牙等地为依托,将激情与思想、求知与秘境、道义与历史融为风格鲜明的美文。喜爱骑马、孤身长旅、学习民族语言和民谣。迷醉于北方诸族底层大众的坚忍不屈。信仰伊斯兰教。敬仰为保卫内心世界而不惜殉命的回族气质。
张承志迄今已出版各种著作近百种(含单行本、日文著作和各种编选本),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以笔为旗》、《谁是胜者》、《鲜花的废墟》、《聋子的耳朵》、《敬重与惜别》等。曾获得包括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首届爱文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
张承志的文学格局主要有三大块构成:其一是内蒙大草原题材和西北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其二是以古安达卢斯地域为中心的文化游记;其三就是对中国东部近邻日本的关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张承志开始游学日本,后又多次前往日本居留,这些经历使他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深刻的认知。
本卷收录的《敬重与惜别》就是张承志数次游学日本、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深层精神进行多层次观察和研究的结晶。
在这部非常重要的散文集中,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求证相佐证出发,运用富于张力的文学语言,深刻而精准地剖析了日本历史中的亚细亚主义的渊源和异化,解剖了日本军国主义幽灵的诞生和潜伏的危险,描述了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趋向的变异;同时,也从历史背景、文化影响和道义精神的角度,对日本六七十年代影响巨大的左翼运动和“阿拉伯赤军”,提出了独到的分析和见解。
背地里我喜欢管导师叫老头儿。老头儿喜欢张承志。大四的某段时间里,开口闭口《北方的河》,《黑骏马》。后来我去翻《北方的河》,在榆中图书馆二楼的一个大屋子。翻完最后一页,抬头正望见后山。扑面而来的和在胸中跌宕而生的气,正迎头相遇。散不出去,却郁积起来,在体...
评分如果说一开始翻阅是还害怕张的偏激的性格会影响其客观性,那么放下书本后,不得不说,张的立场尽管仍然过左,他传递的讯息和依凭的史料却具有足够的厚度,足以使我们客观的看待日本的近代史以及日本对中国、亚洲的思考过程。他不是勾画一个简单的日本的印象,而是交待了整个历...
评分《致日本》中讴歌得有点过,这也没什么,对于“南京大屠杀”他却轻描淡写,这难道因为他是穆斯林?我对张承志突然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怀疑。这令我很苦恼!
评分张承志的名字早有耳闻,也记得自己看过他的作品,只是时间太久远了。今天偶然看到《敬重与惜别-日本》,极受感染。更是颠覆了自己以前的许多认知,从许多层面认识了今天我们的邻国日本及日本人民。 第一章 引子:东苏木以东 作者通过对一个日本老人服部幸雄数十...
评分文字精致,经嚼,虽然有两处低级的校对错误,一处是段落重复,一处是少了一个字。 选材也精致,里面的人物和历史素材具有表征意义,可以让读者感觉出作者背后在史料方面所下的功夫。可以扩开视野。 但是,在对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上,流露出文人的乡愿,尤其在涉及国际关系和核武...
实在受不了这个“直男”的言语和语气……看得频频尴尬。赤军那章有点打动我,但其他部分真的是好夸张。那个年代的作家多少都有这样的语言问题。立场很混乱,内心想必也很焦虑。我觉得世界是灰色的,这也是一种立场。反思该从人性,而非“直男”式的传统情怀出发,不然依旧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依旧盲目。
评分地铁上看的,没看完,再翻没了兴致。张承志的文笔有时候特别沉重,有年代感。以前看《北方的河》、《黑骏马》能看流泪,现在就是觉得太沉重。
评分地铁上看的,没看完,再翻没了兴致。张承志的文笔有时候特别沉重,有年代感。以前看《北方的河》、《黑骏马》能看流泪,现在就是觉得太沉重。
评分语言让我着迷,立场让我游移。
评分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