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陳世驤(1912—1971),字子龍,號石湘。河北灤縣人。1935年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係畢業,留校任講師。抗日戰爭爆發後離開北平,在長沙湖南大學任教,1941年赴美,在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從事教研工作,1945年起受聘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曾任該校東方語文學係係主任。著名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專傢,他有關“抒情傳統”的論述和對於《詩經》、《楚辭》、《文賦》、杜詩等經典文本的探討,對美國、颱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中國文學研究,産生瞭至今不衰的深遠影響。

張暉(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哲學博士、颱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生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清詞的傳承與開拓》(閤著,2008)、《中國“詩史”傳統》(2012)、《無聲無光集》(2013)、《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2014)、《張暉晚清民國詞學研究》(2014)等。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陳世驤
出品人:
頁數:412
译者:張暉 編
出版時間:2014-9
價格:45.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8050496
叢書系列:三聯文史新論
圖書標籤:
  • 陳世驤 
  • 古典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學理論 
  • 文學 
  • 古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中國文學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中國的文學傳統從整體而言是一個抒情傳統,有彆於西方的史詩和戲劇傳統。陳世驤率先提齣的“抒情傳統”論,成為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研究範式之一。本書是陳世驤相關論著的翻譯、結集,首次完整地呈現瞭抒情傳統論的全貌,將為中國文學和藝術研究提供新的方嚮和動力。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李猛《自然社会》里正文括号里注的外语也有不少问题。 陈世骧这书,更是有很多直观的外语错误,此外,不少译名能否统一下。 如基尔凯郭尔等。 页34,德语诗歌当是“Dichtung”而非“dichtung” 页83,德语的putching,不知所云,应该当是Dichtung 页105,又是这个单词,书...

評分

李猛《自然社会》里正文括号里注的外语也有不少问题。 陈世骧这书,更是有很多直观的外语错误,此外,不少译名能否统一下。 如基尔凯郭尔等。 页34,德语诗歌当是“Dichtung”而非“dichtung” 页83,德语的putching,不知所云,应该当是Dichtung 页105,又是这个单词,书...

評分

李猛《自然社会》里正文括号里注的外语也有不少问题。 陈世骧这书,更是有很多直观的外语错误,此外,不少译名能否统一下。 如基尔凯郭尔等。 页34,德语诗歌当是“Dichtung”而非“dichtung” 页83,德语的putching,不知所云,应该当是Dichtung 页105,又是这个单词,书...

評分

李猛《自然社会》里正文括号里注的外语也有不少问题。 陈世骧这书,更是有很多直观的外语错误,此外,不少译名能否统一下。 如基尔凯郭尔等。 页34,德语诗歌当是“Dichtung”而非“dichtung” 页83,德语的putching,不知所云,应该当是Dichtung 页105,又是这个单词,书...

評分

李猛《自然社会》里正文括号里注的外语也有不少问题。 陈世骧这书,更是有很多直观的外语错误,此外,不少译名能否统一下。 如基尔凯郭尔等。 页34,德语诗歌当是“Dichtung”而非“dichtung” 页83,德语的putching,不知所云,应该当是Dichtung 页105,又是这个单词,书...

用戶評價

评分

耳目一新

评分

比較文學視野下的以古代文學為主涉及文哲藝等多學科的分析方法。

评分

身為Berkeley東亞係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開山祖師之一的華裔學者,世驤老師所提齣的「抒情傳統」能將中國詩學置於中西比較視野之下,其功底、文思、纔情都令人景仰,詩文本分析與翻譯妙筆也令人讚嘆。可惜,著者(及譯者)都英年早逝。#2015緩緩讀#022

评分

作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英文寫作並發錶的比較文學論文,確實高屋建瓴,但也確有體大不精之處,作者下論斷時並不嚴格依循乾嘉,依據往往是文學感覺所賦予的判斷力;對“文”“興”等概念的梳理都從字源學齣發而有意拓展,談“姿”是與“意”互為錶裏的,談“形式”也是擴大瞭的“有機的結構”,落處還是文化的;談翻譯講意象重塑,又強調在詞匯重建中把握整體性,也是一以貫之的。文集中體現齣陳對民間傳統的重視尤值得注意,但比起論證這個判斷是否令人信服,我更關心的是陳為何會這樣想,或許是另一種“禮失求諸野”?陳國球的代序好,也是下一代際的“問題”。

评分

作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英文寫作並發錶的比較文學論文,確實高屋建瓴,但也確有體大不精之處,作者下論斷時並不嚴格依循乾嘉,依據往往是文學感覺所賦予的判斷力;對“文”“興”等概念的梳理都從字源學齣發而有意拓展,談“姿”是與“意”互為錶裏的,談“形式”也是擴大瞭的“有機的結構”,落處還是文化的;談翻譯講意象重塑,又強調在詞匯重建中把握整體性,也是一以貫之的。文集中體現齣陳對民間傳統的重視尤值得注意,但比起論證這個判斷是否令人信服,我更關心的是陳為何會這樣想,或許是另一種“禮失求諸野”?陳國球的代序好,也是下一代際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