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基,1956年生,江西鄱阳县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研究领域为移民史与人口史、疾病史、社会经济史与中国当代史。著有《中国移民史》第五、六卷(1997),《中国人口史》第四、五卷(2000、2001),《鼠疫:战争与和平——1320—1960年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2006),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2007)和《石仓契约》第一、二辑(2011、2012)。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刘诗古,1987年生,江西南康市人。先后于20O5年、2009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学习,分别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史、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主要讲述了,传统中国的“押租”与“典卖”等产权交易方式导致地权分化并形成以下结构:普通租佃—永佃—相对田面—公认田面—绝对田面(典),与这些权利关系相匹配的权利所有者构成乡村的“阶级”与“阶级关系”。在土地改革的三个阶段中,以获取粮食与货币为主要内容的“大户加征”与“减租退押”所具有的财政性质是土地改革的目的所在。
《传统中国地权结构及其演变》探讨了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结构及其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呈现的变化和特征,尤其是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运动进行了实证的剖析和独到的反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不是著作,是论文集,CNKI里全有,有意购买者可注意。2、非我狂妄,曹先生是一个表面重实证实际重脑洞的学者。
评分农民进城采取“清算”方式获取工商业者的粮食与货币以度春荒及春耕。这一看似被迫的临时政策,变成有效解决财政问题的常规措施。
评分很有启发,即传统中国土地关系不是简单的地主、佃农、自耕农三种,土改也不是一次性把地主土地平方完事,而是经过了大户加征-减租退押-分配土地三个步骤,最大程度地把民间财富压榨出来支撑脆弱的新政权。书有点语焉不详,估计是删了很多想说的话,曹教授现场讲座的语言可激烈得多。
评分该书认为,江津押租超出了地租保证金的意义,是佃农借用押租制形式的土地金融投资;退押运动的第一个目的是从地主手中夺取粮食与金银,以支持人民币信用;第二个目的则是与民夺食,政府计划增加1951年农业税来夺回押金等。这些观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出入,违背了正常的经济逻辑,有以论带史的嫌疑
评分学术综述和后四章比较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