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拉赫曼(Tom Rachman,1974— )生於倫敦,在溫哥華長大。曾在多倫多大學研讀電影,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完成瞭新聞學碩士學業。從1998年起,他在紐約的美聯社國際部擔任編輯,後作為特派記者,前往印度和斯裏蘭卡,之後再返紐約。2002年,拉赫曼被派駐羅馬,擔任美聯社記者,亦曾受派前往日本、韓國、土耳其和埃及。2006年到2008年間,他在巴黎《國際先驅論壇報》擔任編輯。拉赫曼目前住在倫敦,他的第二本小說《大國興衰記》(The Rise & Fall of Great Powers)已於2014年夏天齣版。
好萊塢巨星布拉德·皮特名下公司已購得電影版權
《紐約時報》 《經濟學人》 《紐約客》 亞馬遜書店 年度好書 加拿大 吉勒文學奬 入圍作品
辦公室的隱秘王國裏,每個人都滿足於自己的不完美。 大時代的十一種孤獨,一部現代城市異人錄。
這本小說滑稽又虐心,像魔方一般韆姿百態,摺射齣人性的種種弱點。——《紐約時報書評》
◎2010博客來外文館文學新銳年度之最
◎2010年NPR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2010年度好書
◎紐約客雜誌2010年度好書
◎VOGUE雜誌評選為2010年夏天必讀的10本書
◎英國觀察傢日報2010夏天最佳選書
◎已於全世界7個國傢發行,陸續將於共計13個國傢發行
◎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地好評如潮
《我們不完美》的故事發生在一傢已有五十年曆史的報社,全書共分為11章,串聯瞭11個跟這個報社相關的角色,11個人生故事在此交叉展開。每章的前半段圍繞一個角色進行敘述,後半段則插入報社的往事,直至最後一章匯閤;每章都以新聞標題為名,而宏大、聳動的標題下其實記載瞭11個角色鮮明的個性與精彩的小世界,同時也可令讀者窺見時代大潮下傳統媒體的興衰,直指網絡化時代傳統報業凋零等問題,頗能引人深思。
书里的一切工作场景都非常真,非常近,除了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 作者去年来M On the Bund的上海国际文学节,他在哥伦比亚读书时的一个同学,碰巧是我的老同事,约着去见,听他讲“记者这行,真正能做到出色的,要么是真有天分,祖师爷赏饭;要么就是些assholes” 当然我这是...
評分时间:1954年—2007年 地点:罗马,维托里奥大街 事件起因:一个美国已婚商人,为了能够再次与自己曾经抛弃的女子待在同一屋檐下,用打印机、用人、用其他的东西来填满为她建造的屋檐,为了她创立了一份报纸。 结局: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崛...
評分喜欢这种小故事,干脆利落。情节紧凑。 在看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编辑部的故事,看到中间才反应过来,啊,这个人名怎么这么熟悉,啊,这些怎么都是编辑部的故事,都是关于报纸的? 后来才发现,哦哦,原来整体都是在说同一个报社,反应太迟钝了点,主要是自己沉浸在...
評分书里的一切工作场景都非常真,非常近,除了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 作者去年来M On the Bund的上海国际文学节,他在哥伦比亚读书时的一个同学,碰巧是我的老同事,约着去见,听他讲“记者这行,真正能做到出色的,要么是真有天分,祖师爷赏饭;要么就是些assholes” 当然我这是...
評分书里的一切工作场景都非常真,非常近,除了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 作者去年来M On the Bund的上海国际文学节,他在哥伦比亚读书时的一个同学,碰巧是我的老同事,约着去见,听他讲“记者这行,真正能做到出色的,要么是真有天分,祖师爷赏饭;要么就是些assholes” 当然我这是...
(如有,仍然建議閱讀原版。)看上去是新聞行業的去精英主義,實際上又是“紙媒時代的挽歌”,可見這幫記者有多麼懷念紙媒時代,懷念自以為是無冕之王的時代。人嘛,總喜歡給迴憶濛上甜蜜的色彩。
评分報社之死,好看 150925-150930
评分(如有,仍然建議閱讀原版。)看上去是新聞行業的去精英主義,實際上又是“紙媒時代的挽歌”,可見這幫記者有多麼懷念紙媒時代,懷念自以為是無冕之王的時代。人嘛,總喜歡給迴憶濛上甜蜜的色彩。
评分身處傳統媒體真能感受或者能將文字架構的那種工作氛圍——無所事事的忙碌和躁動不安的落寞~
评分四星是客觀評判,還有一星多給的是曾經好歹讀的是新聞院,混過媒體圈,實在是對裡麵很多故事感同身受而又倍感懷念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