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普鲁斯特,但我更喜欢穆齐尔。——玛格丽特•杜拉斯
尼采使哲学与小说接近,穆齐尔使小说与哲学接近。——米兰•昆德拉
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作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之一,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未完成)、《学生托乐思的迷惘》,短篇小说集《三个女人》,散文集《在世遗作》等。
穆齐尔早年大学工科毕业,后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具有高度人文和科学素养的作家。作为现代的语文学的拓荒者,他的创作在内容上富于深刻的哲思和冷静的科学精神,在形式上则表现为不拘一格地突破传统和大胆尝试。
也许我们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口袋里,那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
——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有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小说的背景是1914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在故事开始时32岁,他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描绘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同他一起经历乱伦的爱的胞妹阿加特等等。
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 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
评分有人吐槽说翻译不好。但是我觉得,张荣昌先生的翻译是这部作品你在国内能读到的最好的翻译。不要再奢求什么了,这样的作品,能全部翻译出来也只有张先生这样的魄力了!!! 记得卡夫卡系列作品也是张先生的译作。 ——不要少于140字,这里是充数的,充数的,充数的,充数的,充...
评分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喜欢普鲁斯特,但我更喜欢穆齐尔。 米兰昆德拉说:尼采使哲学和小说接近,穆齐尔使小说和哲学接近。 赵乙说:知道穆齐尔的存在,阅读穆齐尔的作品,是我阅读的新阶段,是我人生的新阶段。使我感到自己不仅是个去过北京的人了,不仅是个去过上海的人了,不...
评分太好了,终于有人在这个小组评论了!罗伯特穆齐尔太受忽略,与特拉克尔,托马斯伯恩哈德,凯尔泰斯伊穆莱一样被忽视。我个人觉得我喜欢的这四个作家,骨子里都有一种冷静的疯狂,所有作品都是用血写成的。我现在才读到“没有人愿意走回头路”这部分,感觉越来越深陷这部小说,...
评分1. 这样的鸿篇巨制于今看来几乎灌注了“落伍”的野心,但其内在的迫切性却是对我们全不陌生的。故事发生在1912-1914年的维也纳,升平世界具有一副表面热闹、代谢加速的面貌,只有顽固的头脑会吐怨它的享乐主义、缺乏聚焦的中心、以及似乎为“精神”所必须的“庄重感”,但是,...
大概是今年耗时最长的作品了,每次拿起来读都举步维艰,到五分之一处有一点欲罢不能的感觉,马上又被绵长的文字折磨得一干二净,翻译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 乌尔里希是另一个维度上的局外人,他具有社会人的一切特征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特点,他更像是一个引子、一个俯瞰社会和窥探身边形形色色人物的切入点,如果引用哲学术语,乌尔里希就是只包含普遍意义而不具有特殊性的表象。“他所永远办不成的,仅仅是,像社会的舒适感所要求的那样,全力以赴地去爱他们。” 反而乌尔里希接触到的那些人物都十分鲜活,有个性的人在一个没有个性的人面前会更加突出。尤其阿加特的部分竟然有了认同感。 这部作品是【以逐渐演进的方式记录一个具有超凡敏锐感受力的男人与他所属的时代之间的对抗】,它没有结局,不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经常忘了它具体在讲什么。
评分读穆齐儿的感受就像拿着一根吸管在你的脑水里一直吹泡泡。
评分大功告成!在围绕奥地利“平行行动”展开的故事里,穆齐尔将乌里希尔作为事件参与人和故事对话者,一二部围绕狄奥蒂玛组织的沙龙,勾连起参与行动的图齐司长、莱恩斯多夫伯爵、施图姆将军、阿恩海姆,带出各方理念和意见的互相交锋;第三部转入乌里希尔父亲去世,继续着朋友瓦尔特、克拉丽瑟、费舍尔、格达、汉斯·普塞的各种对话和交流外,又揽入妹妹阿加特等人。穆齐尔仿佛是融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马斯·曼的创作风格,用一个“平行行动”讨论了时代、个性、秩序、意志、道德乃至时代精神等无数重要主题,某种程度上又与尼采等人的思想相呼应,一个没有个性或者拒绝个性的人尽管在思想上似乎具备了超越时代和秩序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没有实用的力量。小说中从始至终提到的莫斯布鲁尔谋杀案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话题与象征。太难读了!
评分已购。陪妻待产的头两天晚上通宵读完。相较第一遍读的时候,并没有更多好感。思想力度不及陀,有趣程度又不如乔,但其作为小说,思辨繁复倒是别有风味,像一张小纸片贴着一张小纸片,密密麻麻。另外,翻译得好硬,适合速读,读大意,细加品味则硌牙。
评分非常成熟且脱离了“成熟的厚重”的一部作品。我突然很看得起奥地利这一方水土了,出产的作品带有天然的(注意是“天然的”音乐韵律感),阅读体验非常舒服,译者辛苦了,你翻译得好极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