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莎白‧寇伯特 著
美國著名記者,《紐約客》雜誌環境專欄的特約作傢。她的寫作側重於人類文明對地球生態係的影響。曾獲得200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新聞寫作獎、2006年美國雜誌類公共議題報導獎、Lannan文學獎、學術傳播獎,2010年又獲得第十六屆年度Heinz獎、美國雜誌類新聞評論獎、古根漢基金會科學寫作獎。著有《一場災難紀實: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愛的先知: 以及權力與欺騙的其他故事》(The Prophet of Love: And Other Tales of Power and Deceit)等四本書。
黃靜雅 譯
臺南市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碩士(主修大氣環境),著有《臺灣天氣變變變》(閤著),譯有《看雲趣》、《觀念地球科學》(閤譯)、《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大口一吞,然後呢》。除瞭大氣科學專長,也曾齣版音樂專輯「看月娘」、「生活是一條歌」;創作兒童音樂專輯「春天佇陀位」及「幸福的孩子愛唱歌」等。2002年之後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卻心繫臺灣的一舉一動,自稱是「用母親的眼睛與關懷萬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氣與原創音樂」的傢庭主婦。
我們之前的世界是什麼模樣?我們未來又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寇柏特試圖追查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大滅絕事件,
並將這事件放進更寬闊的生命史背景脈絡中。
這脈絡所呈現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極為堅韌,卻非永遠如此。
《第六次大滅絕》藉由五種已消失的物種(乳齒象、大海雀、
菊石、筆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種瀕危生物(珊瑚蟲、顆石藻、
巴拿馬金蛙、鬼針遊蟻、雙翼果、避光鼠耳蝠、蘇門答臘犀牛)
的故事,來探討地球環境的變遷與人類的處境。
當前的大滅絕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
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
而是「一場可能由人類引起的大滅絕」!
「在迫使其他物種滅絕的舉動中,」我們是否無心或短視,
也「正忙著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幹」?
大灭绝时代丨“人类正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原创: 南云禾Dagny 云禾的彼得潘 前面的话: 灭绝并不是既古老又遥远的事情,我们正在经历它,或者说,造成它~ 【图片源自《大灭绝时代》插图】 虽然我关于要学游泳的flag立了五年且每年都倒,但我依旧对于“看海”有着深...
評分对于这本书的首要感受,就是这个书名和封面让人完全提不起兴趣看……但是读了之后真的手不释卷啊。 作为一本科普书,这本写的可谓出彩,获得普利策奖当之无愧。 首先作者的文笔真的很优美,无论是描述自然环境,写历史,还是各种反思,都有一种美感。而且虽然从内容来看,作者...
如果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人類行為影響生物滅絕的各個途徑,那本書絕對可以作為範本對你有所啓發,讓你瞭解身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中人類的所作所為和其影響。通過閱讀本書,很多關於物種保護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即便麵對一些飽受爭議且並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想起結尾緻謝處那些仍為“未來”做齣努力的人們,你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簡體中文版《大滅絕時代》已經麵市)
评分如果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人類行為影響生物滅絕的各個途徑,那本書絕對可以作為範本對你有所啓發,讓你瞭解身處於第六次大滅絕中人類的所作所為和其影響。通過閱讀本書,很多關於物種保護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即便麵對一些飽受爭議且並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想起結尾緻謝處那些仍為“未來”做齣努力的人們,你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簡體中文版《大滅絕時代》已經麵市)
评分這一次的驚人之處不在規模,更在於速度
评分信息量非常大,第一次知道原來人類世的齣現會讓世界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說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可是因為作者的冷幽默和譯者的恰到好處讓這本書變得趣味性很強,吸引人一直看下去。從後麵的緻謝和參考文獻可以看齣作者的嚴謹,覺得此書可以排到目前為止的年度top1。
评分擔得起普利策獲奬作品的頭銜,可以看齣原作者的文字相當流暢,不過這個譯本要扣點分。同時,作為非專業人士,她在保持科學性方麵也做足瞭功課,圍繞同一個問題經常能夠闡述多方觀點,雖然偶有我覺得稍嫌alarmist的地方,但對這個領域而言這樣的呼籲也是必要的(會不會backfire另說)。如果你一直關注環境方麵的議題,那這本書裏也許沒有什麼新的東西(指大的方麵,小細節上很可能還是會掌握到先前不瞭解的訊息),而對於一般讀者,這無疑是一捲很好的概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