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Powell,1888-1947),著名记者、报人,美国“密苏里新闻帮”远东采访报道的先驱。1917年,鲍威尔初次来到中国上海,从此与中国结下25年之缘。他先是就职于《密勒氏评论报》,五年后成为报社老板兼主编。1936年,该报刊登了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及多幅照片,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身世和言论,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鲍威尔作为记者,经常披露日军的侵略阴谋与罪行,多次遭到打击报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日军关入集中营,遭受非人虐待,双足致残。1942年,美国政府通过交换战俘将他解救回国。1947年,他在华盛顿猝然离世,终年59岁。他在逝世前完成了这本在华回忆录——《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刘志俊,甘肃人,武汉理工大学毕业,2007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
20世纪初,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来到中国上海,开启了他历时25年的东方传奇经历。他在中国转遍大江南北,游历前苏联、日本、菲律宾等国,因此对二三十年代远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格外熟悉,并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中国,鲍威尔采访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触过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生活;他常是各国达官显贵的座上嘉宾,也曾在“蓝钢皮事件”中遭土匪绑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为日军的阶下囚;他深入中苏边境了解日苏在我国东北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的大轰炸……
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最为激荡的岁月在这本书中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
因为工作原因,我需要了解有关《密勒氏评论报》的有关信息,于是就到资料室找到了这本书。《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是J.B.鲍威尔的回忆录,初翻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就确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动有趣故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当然,这仍然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
评分因为工作原因,我需要了解有关《密勒氏评论报》的有关信息,于是就到资料室找到了这本书。《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是J.B.鲍威尔的回忆录,初翻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就确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动有趣故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当然,这仍然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
评分因为工作原因,我需要了解有关《密勒氏评论报》的有关信息,于是就到资料室找到了这本书。《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是J.B.鲍威尔的回忆录,初翻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就确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动有趣故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当然,这仍然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
评分因为工作原因,我需要了解有关《密勒氏评论报》的有关信息,于是就到资料室找到了这本书。《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是J.B.鲍威尔的回忆录,初翻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就确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动有趣故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当然,这仍然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
评分因为工作原因,我需要了解有关《密勒氏评论报》的有关信息,于是就到资料室找到了这本书。《我在中国二十五年》是J.B.鲍威尔的回忆录,初翻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就确认这是一本充满了生动有趣故事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当然,这仍然是一本历史传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给我一种...
时代另一面
评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被一个美国友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中国人多了一个角度看到这段历史
评分很多有趣的史料,立场合情合理,需要结合其它资料印证着读,研究民国新闻史应该一看。
评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被一个美国友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中国人多了一个角度看到这段历史
评分怜悯、民主、自由,是作者对中国的态度,但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他同样有自己对客观的定义。他目睹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反应、对日本的反应,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同时又展现出那个时代媒体的力量,和媒体人的气节。非常值得反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