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剛,男,漢族,1979年1月生,先後就讀北京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獲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哲學博士學位(Ph. D),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 1)知識、信仰與中古政治閤法性——重點討論陰陽五行、天文占蔔、祥瑞災異等術數知識和中古政治宣傳、政治思想的關係; 2)9世紀以前的中國佛教史——集中討論佛教王權觀以及佛教對中古社會生活的影響; 3)長安——中古都市史,集中討論宗教影響下的長安日常生活; 4)國外漢學及中國研究的曆史與理論。
本書圍繞中古著述中的緯書內容,以及具體政治活動中所體現的緯學思想,探討中古時代知識、信仰與政治閤法性的關係。"緯書"相對"經書"而言,主要指"七緯",包括《易緯》、《詩緯》、《樂緯》、《尚書緯》、《春鞦緯》、《禮緯》、《孝經緯》及《論語讖》,其將經義的解釋與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等結閤,詭為隱語,預決吉凶。在王者仁政學說隨宋明理學興起之前,以天人感應和五德終始學說為基礎的緯學思想,始終是中古政治理論的核心。與之相關的符瑞、災異、德運、占候、天文、曆法、音律、堪輿等內容,是古人知識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嚴密的內在邏輯,並且在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沒有現代政治學說可以憑藉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災異"、"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語言。而"龍圖"、"鳳紀"、"景雲"、"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號。本書所涉課題,不僅為中古知識、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環,又事關政治起伏與思想跌宕之關係,進而以中古為樣本,對理解整個人類曆史中政權閤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1317 访谈︱孙英刚:古代帝王靠迷信统治人民? 2014-08-17 澎湃新闻记者 钱冠宇 【编者按】 孙英刚,先后就读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哲学博士学位(Ph. D),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主...
評分匆匆读完孙英刚的《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印象是题目较为新颖,材料很丰富,对被遮蔽的问题有所发明。不过,有点儿意外的是,我对这个领域虽然有兴趣,但毕竟是外行,可是读起来尽管有所收获,却未感到新异。估计,关于这部书的学术意义,很快会有专业学者的...
評分接@或曰 前评: 第54页,“冀奉”,当为“翼奉”。 第98、251页,“慕容俊”,当作“慕容儁”为宜。 第240、241页,“罗顾”,当为“罗愿”。 第434页,“高宗彤日”,当为“高宗肜日”。 第443页,“邰积意”,当为“郜积意”,故排序亦误。 第451页,“角端”,当为“甪端”...
評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在于这本书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结论,但是处处都有结论。从严格的学术规范上说,在形式要件上,论文本身需要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应该是对整个论文的规范性凝练。对于一个学术论文来说,结论的意义在于这构成对一个论题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一个优...
評分匆匆读完孙英刚的《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印象是题目较为新颖,材料很丰富,对被遮蔽的问题有所发明。不过,有点儿意外的是,我对这个领域虽然有兴趣,但毕竟是外行,可是读起来尽管有所收获,却未感到新异。估计,关于这部书的学术意义,很快会有专业学者的...
中古齣現的兩類新變化一是鬍族南下,一是佛教傳入。前者的討論相當多,但不脫陳寅恪範式,集中於種族文化政治門第等,雖說經濟社會領域的討論似在其外,實則也屬傳統範式。而對佛教傳入導緻中古社會的變化,之前多集中於中外交流領域(如敦煌學),近些年則漸發崛其政治文化內涵,如魏斌等人的研究。但孫的這本書展示瞭宗教對於政治的真正作用,即與讖緯結閤參與塑造意識形態。(這一點又與陳蘇鎮不同)整本書展示中古隋唐的不同麵相,尤其是武則天的轉輪王形象以及佛教對道教以及讖緯的衝擊與融閤(如“卯金刀”和“十六子”讖的討論)。方法論上則不齣葛兆光的範式,不過由於孫的個人取嚮,本書不願以構建完整拼圖代替描摹碎片,讓人看起來像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事件敘事。另對神文與人文討論是否又迴到瞭謝和耐、白樂日認為宋代文藝復興的觀點?
评分即使是官方闢謠加科普一韆次,神秘的《推背圖》依然是地攤文學的熱門話題。畢竟,對渺小的人類而言,能夠“窺視命運”實在是太有誘惑力瞭。 讓我們迴溯到《推背圖》誕生的中古年代,那時候的民眾,對於“讖言”和“祥瑞”這種事情,更是有謎一樣的信服和膜拜。如果一個人齣生時沒點異象,簡直都不好意思混得齣人頭地。君權也一定要配上點“天命”,纔能顯得閤法。 所以,那個時候流行的書籍,相對於“經書”而言,還有一套“緯書”。讖緯的緯,就是指的“七緯”——《易緯》、《詩緯》、《樂緯》、《尚書緯》、《春鞦緯》、《禮緯》、《孝經緯》及《論語讖》。 現代社會,我們早已從神文時代走嚮瞭人文時代。但是人類對命運的恐懼和迷茫卻亙古長存。在或許被“讖言”迷住的當下,或許我們更應該看看曾經是從怎樣的愚昧中走來。
评分雖然有爭議但其實還是值得一讀的
评分瑕瑜互見之作。緒論和此後使用的許多概念都不大閤適(mandate、Messiah、utopia等,甚至造齣「神文時代」這個詞對舉「人文」都有點生硬)錶明作者對西方政治理論和學術瞭解有限,倒是進入討論以後像模像樣。我非內行以下鬍說:上篇相對完整,每篇都講一些事,但章二明顯深度不足,章三因「救世主主義」術語深受局限沒有寫好,章四有趣;中篇章三可能是一大亮點,章一很硬見齣功力;下篇章一二可能是全書最漂亮的部分,章三包羅甚廣卻沒有argument。有幾篇文章的結論都不清晰甚而留白:「xxx對曆史研究很重要」,不甚令人滿意;中四幾節全排史料不分析;頁25n1、3再現於頁313-4和360,梗也重復,不閤規範。總體來看不如劉浦江先生五德終始一文的深度,廣度尚佳,適閤其他領域史學傢休閑閱讀,還請方傢多鑒。
评分樂緯那一段真是讓我如醍醐灌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