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内容简介:《春秋》对于古人来讲,长期都被尊为政治哲学的最高圣典,并被认为是所有儒学经典中唯一一部孔子亲手编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其地位长期凌驾于儒家所有经典之上。但《春秋》同时又是最费解的,甚至连遍注群经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义在历代经学家的解读之下变得越来越芜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清楚。我们若想从《论语》、《春秋》等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这几乎就是一种缘木求鱼式的努力,因为真正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巨大影响的那些所谓儒家思想、孔子真义,其实和孔子本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和我们所熟知的“四书五经”、“十三经”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而真正发生巨大影响的却是何休版孔子、杜预版孔子、郑玄版孔子、孔颖达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阳明版孔子……这是一个人们不断地赋予经典以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给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这些被人们所赋予的意义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人们自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对经典的种种所谓正解与误读不断地冲突、互补、融合、灭亡、新生,许多由不靠谱的考据引申出来的“大义”真实地在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又不断衍生出新的义理与新的政治思想。
这不仅是一本单单如题目所述的发生在春秋开卷隐公元年上半年的故事书。 是经文几段文字,如何被不断注入历史,不断演绎罗生门情节,不断阐发鲜明政治意义和义理;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形成一代一代人的信仰或近似于信仰的观念并不断地再造历史。 细细研读辨析之...
评分之前,我一直没有空,我现在的阅读习惯是同时翻几本书,而直觉告诉我,这书不可能给我旁骛的机会。事实上,看完这五十万字,根本没有走神的余地给我。诗有误读,而经学亦复如是,梳理这样的误读史,本身也就是经学史的一种言说方式。 数千年的阐释与纷争,熊逸都将...
评分几年前写的,有些幼稚,但还是原文放上来。看作对自己的一个记录。 事情的源头从惠公说起。有人认为一开始是惠公埋下了隐患,没有明确谁才是正室,谁的儿子才是正统。其实不然,惠公既然立了桓公为太子,那么就说明他是心向桓公的,且史书也并没有记载大夫们对此有什么异议。因...
评分内容很有意思,细节充分,旁征博引,失之有些散漫。 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希望继续加油。跟第一本一样,有些引述原始人的资料,我觉得未必就有说服力,还有一开始精彩,后来就写散了,有些虎头未豹尾的感觉。 其实评论不必要这么长的,我究竟也不是写手,只是一个喜...
评分看第一本的时候有惊喜感,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第二本足足看了好几个月,许多地方很快的翻了过去,没有什么大多深刻印象。 我想,第二本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纠缠释义中一些技术性的东东,从而没有什么大局上的把握。很多地方在历史哲学、伦理甚至政治层面可以有更深的发...
历史不忍细读
评分再读。400页就说了隐公元年的事,后面还有二百四十多年,让我不由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王正月”到“西狩获麟”。
评分注释被删,看着费劲。 好看啊
评分如果说《春秋大义一》是拉着虎皮扯大旗,打着春秋的名号实际是在讲中国传统皇权政治以及对当下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那这一部《隐公元年》则可以说完全就是一部对《春秋》经的专业解读,甚至有些枯燥乏味。 《春秋》据传是孔子所作,记录了周朝时期鲁国国史,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之言。但是《春秋》言语过于简略,如果不借助其他书籍,很多时候是根本无法看懂的。 这本书就从春秋开始的十几个字开始,细数历朝历代对这段文字的不同解读和流变。每一代人都觉得这些圣人之言中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正所谓“微言大义”。而每个人有都有自己的解读,而这些相互矛盾的解读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又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些解读是不是真的符合孔子当初的想法,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评分作者一定是个水瓶座,嗯嗯,一定是的。要不然不可能就从《春秋》上的几个字,展开写成几十万字的书,这脑洞一定要大得不得了才可以。 历史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相信其真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