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静静的顿河》(1928—1940)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2年俄國内战为背景,描写顿河地区哥萨克人这十年间的动荡生活,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变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主人公葛利高里因其坎坷、复杂的经历,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十分耀眼的一位。
金人(1910-1971),原名张君悌,河北省南宫县人。早年受鲁迅影响,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九·一八”事变后,陆续发表了一些反帝的杂文、小说和诗歌。并在鲁迅主编的《译文》杂志发表译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上海期间,翻译了苏联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三十一年(1942年)赴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参加《抗敌报》社,三十五年(1946年)在东北共政府东北文协工作。三十八年参加所謂“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后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期间翻译了苏联文学作品《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磨刀石农庄》、《茹尔宾一家》、《列宁的童年》,著名喜剧家卓别林的电影剧本《杀人的喜剧》等。此后重译《静静的顿河》,新译《克里姆·萨姆金》。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以上层人士眼光来叙说的史诗,那么《静静的顿河》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感受来体验的史诗。 它残酷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实的告诉我们,在伟人们挥斥方遒时,将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历史前进的代价,还是无谓地牺牲。 大地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
评分巴别尔是草稿 这是一个关于顿河哥萨克的故事。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以他们信仰的颜色分成红、白两部分杀来杀去。肖洛霍夫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格利高力的眼睛折射出来。他也杀过人,他与他们的不一样就在于他后来厌烦了杀来杀去的游戏。一群人过了河,又杀回来。一个人趁着夜色偷...
评分有喜欢看俄国作品的,建议先看《战争与和平》,然后看《静静的顿河》,再然后看《古拉格群岛》。 当然,如果想额外补充一些营养,可以去读波兰的《火与剑》,在那里有哥萨克人的前世。他们向往自由,为了摆脱波兰人的奴役而借师助剿,选择的对象居然是俄国人。我个...
评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不过我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史诗般的作品,让我慢慢的理解了哥萨克。葛里高利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本可以生活的很美好,他是一个勇敢的哥萨克,但是一个软心肠的人。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是他厌恶胡乱杀人,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他的悲剧...
评分自由的哥萨克身体内——流淌着的是静静的顿河水。 波澜壮阔的顿河水。春潮汹涌的顿河水。誓不回头的顿河水。 他们的心的声音,就是水流激荡河岸的样子, 就是不远千里,越过莽莽丛林和崎岖丘壑,持刀骑马回家乡的马蹄的样子。 这颗心,像院墙边的矢车菊一样平凡,像俄罗斯寒冬...
顿河儿女都是敢爱敢恨的,与顿河的自然融为一体,生活得坦诚而野性。两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讨厌娜塔莉亚的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认为她是软弱的。可现在再读才佩服她的勇气和决心。阿克西妮娅啊,如果结局他们一起开始美丽新生活会显得虚假,她的死似乎是不得不这样的。被葛利高里称作“毒蛇”的达丽亚自杀前吼的那一句“永别了老少娘们”也让我爱上了这个永远热爱生活的女人。有关战争和成百个陌生地名的轰炸使我看得难受,可少了他们又无法理解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评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完全不是纳博科夫口中不屑一顾的苏联意识形态下的红色文学
评分历时一整年,才终于借着疫情的契机啃完这部大部头,现在想来,实属不易。这确是一本难啃的书,但也实是一本令人感慨不止的书。麦列霍夫最终还是失去了他的几乎整个世界,就连阿克尼西亚,也还是没有陪伴着他,走到最后,走到那顿河南岸的草野。在战争中,他拥有着几乎令人嫉妒的好运,并没有像某个平凡的哥萨克那样,倒在一片不知名荒地上。而这似乎是以他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使他不得不承受全部命运的降罪,一次一次,直到“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抬起头来,看到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回想起开头的长诗:“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处处妆点着年轻的寡妇。。静静的顿河的滚滚波涛是爹娘的眼泪。。”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令人热泪盈眶?
评分“顿河要流去多少水,才能把你等回来……” 欲望,痛苦,幸福,所有的人和事都那么鲜活,鲜活到让人窒息。
评分历时一整年,才终于借着疫情的契机啃完这部大部头,现在想来,实属不易。这确是一本难啃的书,但也实是一本令人感慨不止的书。麦列霍夫最终还是失去了他的几乎整个世界,就连阿克尼西亚,也还是没有陪伴着他,走到最后,走到那顿河南岸的草野。在战争中,他拥有着几乎令人嫉妒的好运,并没有像某个平凡的哥萨克那样,倒在一片不知名荒地上。而这似乎是以他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使他不得不承受全部命运的降罪,一次一次,直到“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来,抬起头来,看到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太阳。”。回想起开头的长诗:“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处处妆点着年轻的寡妇。。静静的顿河的滚滚波涛是爹娘的眼泪。。”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令人热泪盈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