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耀着,希特勒成了城市的主人;太阳照耀着,可我的几十位朋友,我在工人学校那个学生,我在国际工人救援会遇见的男男女女都进了监狱,而且可能已经死去。但是我想的还不是他们,还不是头脑清醒的、目标明确的、英雄气概的他们;他们是明知有危险而且承认了危险的。我想的倒是可怜的卢迪,他那一身滑稽的俄国式宽松上衣。他那故事书上的假想游戏现在已被当作事实了。纳粹要拿那故事跟他玩游戏。他们不是嘲笑他,而是把他假想的东西当作事实来相信。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 英裔美国作家。一九二九年随好友诗人奥登(W. H. Auden)前往柏林,在当地待了四年,恰好见证了纳粹在德国的兴起。一九四六年获得美国国籍,余生定居美国。其作品以描绘二十世纪一九三〇年代的柏林著称,并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代表作《别了,柏林》和《诺里斯先生换火车》合称为《柏林故事集》,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曾与奥登合写日记《战地行纪》,记载一九三八年周游中国的见闻。伊舍伍德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美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和散文家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称赞伊舍伍德为“*好的英语散文作家”。
(补记,于2018年1月读毕,感谢那时写过详细的长评,使书中动人的情节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有人说伊舍伍德的小说无聊。怎么会无聊?明明很有聊——前提是,你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能让他的小说与许多作品发展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别了,柏林》是六...
评分(补记,于2018年1月读毕,感谢那时写过详细的长评,使书中动人的情节今日依旧历历在目) 有人说伊舍伍德的小说无聊。怎么会无聊?明明很有聊——前提是,你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能让他的小说与许多作品发展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 《别了,柏林》是六...
评分谁都想要一个像伊殊伍德这样的好基友吧。一起玩,互相写明信片,谈论读了什么书,更新和男朋友的状况等等。 《再见柏林》里英国女孩莎莉鲍尔斯的故事后来发展出音乐剧Cabaret。伊殊伍德的角色被写进三角恋剧情。《再见柏林》虽然没提奥登和Stephen Spender,不过伊殊伍德跑去...
评分断断续续的用一个月看完这本书,幸好书的篇章不是太长和前后章节的逻辑性不是太强,不然像我每次重新看一个章节都会忘记主人公叫什么名字的人来说,绝对坚持不下来。不知道是不是人老了集中力衰退,以前看《百年孤独》,看一个月都不觉得累,现在看个两三页就情不自禁地翻后面...
评分伊舍伍德以第一人生视角展开,以短篇小说集的形式缀成的纳粹上台前后的柏林平民阶层众生相。即使作者在书中没有写得太直白,但仍旧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同志笔调。
评分初版于1935。与《诺里斯先生换火车》共同组成《柏林故事集》,《诺》乃单独可成一体的长篇,此书是以作者自身真实经历相关联的另一体。地点在柏林,时间依旧是1930-1933,故事内容所涉及的多是伊舍伍德在柏林作英语家庭教师期间,在自己租赁公寓,以及相交人物的来往故事。内容和主题上了解纳粹登台前柏林人生活状态,各故事人物各不相同,形成一种社会群体像。
评分现在看来音乐剧和电影真的是给原著做了相当的升华呢……
评分虽然我对这个译本也不是很满意吧但是isherwood总体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对应上的中文系统。所以推荐有点英文基础的可以去读原文,不是特别困难,那种文字很难翻成中文的所以里面很多本该有幽默的地方在中文里是体会不出的……另外上译能不能请个好校对,到底是彼得还是彼德想清楚了再决定行不行= =
评分2019年228本:伊舍伍德白描人物的功力令人惊叹,30年代从默片时代出来的柏林人物, 施罗德小姐每天早晨都要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到固定的地方,让它们站在那里。它们仿佛就是她的宣言,她对资本、社会、宗教和性问题永不妥协的宣言。 她总在探索我,但也只像头母牛,虽然把脑袋往栅栏门的栏杆间懒洋洋地挤,却并不太需要开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