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從容探索的學術心境——代序
導論
一、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之中國儒道釋經典西譯概覽
二、學術史迴顧
(一)西方傳教士之中國形象研究
(二)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儒道釋宗教關係的研究
(三)西方傳教士之中國儒道釋經典的翻譯研究
三、研究方法論
(一)當代翻譯研究相關理論
(二)比較文學之形象學理論
(三)文化相遇研究的方法論
四、本書結構
第一章從想象到現實:十七世紀前歐洲人對中國宗教文化的詮釋
一、元時天主教使者及傳教士筆下的中國宗教文化形象
二、“偶像崇拜者”: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宗教文化形象
三、大發現時代西方人筆下的中國宗教文化形象
第二章從西僧到西儒: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的試錯過程
一、耶穌會和耶穌會士
二、“利瑪竇規矩”:文化適應策略
三、耶穌會士對中國佛教的詮釋
(一)從“西僧”到“西儒”
(二)耶穌會士筆下的佛、法、僧“三寶”
(三)耶穌會士對景教碑中佛教術語的解讀
四、耶穌會士對道教文化的詮釋
(一)利瑪竇、曾德昭筆下的中國道教形象
(二)法國耶穌會士筆下的中國道教形象
第三章耶穌會士對儒傢經典的翻譯與詮釋
一、耶穌會士對“四書”“五經”的翻譯與詮釋
(一)耶穌會士對“四書”的翻譯
(二)索隱派耶穌會士對儒傢經典的翻譯與詮釋
二、中國經典西傳與歐洲的啓濛運動
(一)禮儀之爭的曆史背景
(二)中國宗教文化形象西傳與歐洲啓濛運動
第四章從鄙視到接納:新教傳教士之中國宗教文化觀
一、西方中國形象的轉變
(一)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二)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
(三)馬戛爾尼等對中國宗教的觀察
二、早期新教傳教士對中國宗教文化的詮釋
(一)新教傳教士入華
(二)早期新教傳教士筆下的中國宗教形象
三、晚清新教傳教士對中國宗教文化的詮釋
(一)漢學之興起與比較宗教學的發展
(二)保守派與自由派傳教政策和方法
(三)晚清新教傳教士之中國宗教觀
第五章新教傳教士之儒傢經典的翻譯與詮釋
一、“孔子加耶穌”的再嘗試
二、早期新教傳教士之儒傢經典的英譯與詮釋
(一)馬士曼對《論語》的英譯與詮釋
(二)馬禮遜對《三字經》《大學》的英譯與詮釋
(三)高大衛對“四書”的英譯與詮釋
(四)麥都思對《尚書》的英譯與詮釋
(五)早期新教傳教士英譯中國儒傢經典對西方的影響
三、理雅各之《詩經》英譯與研究
(一)《詩經》西譯簡史
(二)理雅各《詩經》翻譯的緣起
(三)理雅各《詩經》英譯體例
(四)理雅各《詩經》翻譯的策略及特色
四、蘇慧廉對《論語》的翻譯與詮釋
(一)蘇慧廉之中國儒教觀
(二)蘇慧廉《論語》翻譯的體例
(三)翻譯特色及其評價
五、衛禮賢對《易經》的翻譯與詮釋
(一)來華傳教士《易經》西譯小史
(二)衛禮賢之中國文化觀
(三)衛禮賢之中國經典翻譯活動
(四)衛禮賢之《易經》翻譯體例與特色
(五)衛禮賢《易經》翻譯在西方的影響
(六)今日英語世界的《易經》
第六章“亞洲福音書”:新教傳教士對中國佛教經典的翻譯與詮釋
一、佛學研究的肇始
(一)晚清佛教的發展狀況
(二)艾約瑟、艾德和畢爾的佛學研究
二、基督教入華的準備
(一)佛教和基督教:相異或相同
(二)佛教術語:使用還是廢棄
(三)大乘佛教:敵人或是“朋友”
三、“亞洲的福音書”
(一)傳教士漢語佛教經典的英譯
(二)傳教士漢語佛教經典英譯之評價
第七章新教傳教士對道傢經典的翻譯與詮釋
一、新教傳教士對道傢思想的詮釋
(一)道傢與道教
(二)道教研究的肇始
(三)道教的神仙體係
(四)道教經典的翻譯
(五)道教與佛教之間的關係問題
(六)“成全”道教:基督教的使命
二、理雅各之《道德經》英譯研究
(一)翻譯緣由與體例
(二)翻譯特色與評價
第八章Deus/God譯名之爭
一、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之譯名論爭
二、晚清新教傳教士之譯名論爭
三、譯名之爭對中國典籍西譯的影響
第九章問題與思考
一、“他者”的鏡像:韆百年來西方之中國形象的嬗變
二、對待“他者”宗教應有的態度
三、如何看待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的中國經典譯本
四、中國經典翻譯研究與當代中華文化“走齣去”戰略
附錄
參考文獻
中西文譯名對照錶
本書所徵引的部分經典文本書影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