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版就宗教仪式如何适应社区并从生态上规范社区这一主题,以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对系统理论的创新性运用,以及富于解释与启发性的论证,成为生态人类学的一块里程碑。该第二版重印本增加了作者对此书第一版评论的回应,试图发展其方法中涉及到的认识论问题。 拉帕波特作为第一代受到斯图尔德影响的人类学家,他从人口、种群、经济、生计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与文化仪式的相互影响,并在斯图尔德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人类学的研究,扩宽了其研究视野,推动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说《献给祖先的猪》是前人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是对早期生态人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被视为早期文化生态学的典范之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从生态的角度切入,研究仪式的功能。虽然收集并分析了一大堆和仪式主题无关的地方数据,但出来的问题是真问题,类似于《绿蚂蚁做梦的地方》:土著用仪式、神话等智识活动理解和表达的人与世界关系的理念,和现代人用所谓实证、数据、科学等技术解释世界的观念是殊途同归的。但总的来说,前者更具诗意和想象力。
评分作者讲猪的部分要比其他部分好很多,看着更让人享受。其次,将现实世界量化成为一个系统,仪式不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而是变量变动后产生的结果,相对的,既然不是手段那么必然会带来其他变量的改变,仪式没有解决问题,只是让问题陷入另一种更糟糕或者恢复稳态的情景,这一点在逻辑上还是和马那一代人有一些区别。最后,数据不过是拿来建模的工具,用于解释,甚至说是描绘一个地方,某种程度上来说平庸感难以消磨,有一点失落。或者说,数字的使用太泛滥,模型太强行。
评分人们所能保持的生存方式是使他可以最好适应环境的,养猪也是,对于僧巴伽人来说,生猪的养殖是他们与环境互动的纽带和结果。通过猪,他们可以与环境更好的相处,也可以更好的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猪有关的仪式也自然如此。
评分硕士时春哥办公室有本英文版,当时开玩笑说“你们谁想读拿回去读,读完给我讲讲就行,我是看不懂”。中文版读毕,还是不明就里,事情不复杂,但是引入很多新概念。老庄编的《人类学经典导读》中收录有第六章的中译,翻译得也不怎么样。
评分故事很好玩,方法很平庸,平衡社会与生态的是“替罪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