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多伊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有《欧洲的旧秩序:1660-1800》(第2版,1992)、《法国大革命的起源》(第3版,1999)、《旧制度下的法国》(2001)、《牛津法国大革命史》(第2版,2002)、《贵族及其大革命时期的敌人》(2009)等。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这本书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本书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前一阵子读完了牛津通识读本之一的 the French revolution,读起来蛮晦涩的。作者用了一大堆我都没见过的词汇。和学长探讨,他指出那个时代的法国人不是都讲法语的,但是就算是这种烂摊子依旧打败了好几次反法同盟。当然有拿破仑等的军事才能的领导。但更看出民族主义的强大力...
评分法国如今仍会不时纪念大革命,作为法兰西的建国神话,大革命的重要性,似乎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实,大革命的意义,远不限于法国,研究现代社会起源、现代文化发生的学者,往往回溯至大革命。大革命传播的共和、民主理念,一旦释放,旋即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封建制度再难阻...
评分序言 沈坚/文 1989 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
评分★第一章 回响 波兰人先是于1794年高唱《马赛曲》以抵抗对其祖国的瓜分,后来又于1956年唱着《马赛曲》反对苏联的暴政。□□□□□1789年革命之后,没有几个国家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 20世纪的平行线 列宁、斯大林、希特勒□□□□□这样的人物,已经取代罗伯斯庇尔或...
评分法国如今仍会不时纪念大革命,作为法兰西的建国神话,大革命的重要性,似乎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其实,大革命的意义,远不限于法国,研究现代社会起源、现代文化发生的学者,往往回溯至大革命。大革命传播的共和、民主理念,一旦释放,旋即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封建制度再难阻...
五星给多伊尔和黄艳红老师。在1788年8月8日决定召开三级会议与8月16日国库暂停支付债务之后,旧制度在事实上已经完蛋了;1789年及之后只是决定法国的政治真空将怎样被填补。政治神话,无论右翼或左翼,只配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当然,这并不妨碍后人把死人一次次地挖出来,好粉饰自己的立场。
评分虽有河蟹,但并不影响阅读。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121471
评分大师小书,大赞。
评分法国大革命并不只是简单的世人所知攻克巴士底狱和那看上去响亮光辉的人权宣言那么简单 这场革命从1789年开始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结束 期间的各种政治力量与行为相互交织产生的结果与影响才构成了世人所熟知的这场“伟大”革命 论其结局的影响甚至要持续到1815年拿破仑退位 某种意义上这场革命将旧贵族的欧洲推向了深渊 而它的意义也诚如作者所言—启蒙精神的胜利 这是不可代替与忽视的 而这也是东方某国近代以来所有革命运动都不具备的成果;恐惧是革命的长子;可以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真正带着严肃的态度审视历史与革命的人都不会对革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但是 人类社会却少不了革命 它终会在下一次民众愤怒的站起前静静地等待 而一旦来临 谁都难以承担它的怒火
评分这书最大的观点就是指出法国大革命并非像光荣革命或者美国革命那样保卫自由遗产免受攻击,而是以全面摧毁的方式来建立他们所谓的自由,结果迎来的并不是自由,而是更加糟糕的局面。法国之后迎来的并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世界,而是恐怖极权的统治。罗伯斯庇尔成为了革命家的典范,正如后来列宁等人最终与1917年将其取而代之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