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九如巷张家二姐的人生自述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
……………………………………………………
她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她曾是30年代上海杂志的封面女郎,后来却成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社长;
她曾在南京《中央日报》上提 倡“女人不是花”,中年却不得不成为一名“家庭妇女”……
………………………………………………………………
有人说,她是“最后的闺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
她服膺“五四”,致力启蒙,继承传统,追求现代……
……………………………………………………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她与周有光有着“流水式的恋爱”和“举杯齐眉的婚姻”;
她的“半个字的电报”成就了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清佳话;
她86岁还不服老,学会用电脑;
她办的一份家庭小刊物,却引得大出版家范用先生也“吃醋”……
…………………………………………………………
本书是“最后的闺秀”张允和在88岁时完成的处女作,
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
全书选录68幅珍贵照片。
小四妹回来了,妈妈就派我当她的小先生,因为我比她大四岁。大姐教大弟宗和,三妹教二弟寅和。三位小先生很来劲。妈妈买了蓝布,教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书包。书包做好后,三位小先生都认为得替学生起个学名。每位小先生都对自己的学生特别巴结。尤其是我,我认为我的学生...
评分先下结论,允和先生文字多俏皮,但不灵动,颇自得,难得笔耕不缀,难得多情到老。 看到标题,即想起章的《往事并不如烟》,两书亦颇为有缘,如两位先生一为昆曲、一为戏曲,又如储安平先生与张先生为光华同学,冥冥之中自有缘法。 一夜读完,只能叹道,人贵初心不改。一则,人...
评分都说十年翻天覆地,十年沧海桑田,但读着张先生的文字,体会这百年前民国的故事,看着故人留下的照片,总感觉并不那么遥远,这份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像电视剧中的情节,更像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时代在变,情感不变,这也正应了张先生那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
评分1.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2.“窦干干,窦大姐,你认得多少字呀?”她说:“西瓜大的字我识得一担。” 3.粉墙黛瓦幽美雅静,此景只应天上有、梦中有、书中有、戏中有。 4.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虽有恨,坠地亦无声。 5.梦到长安人未到,点滴黄昏次第愁。 6.“...
评分书中有一篇《不须曲》中写:我们不敢唱昆曲,连笛子都没有人敢吹,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时间是1978年。初看时疑惑,怎么会不敢呢?敢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看允和的《昆曲日记》其中时间分为了两段1956-1959和1979-1985,中间有二十年空缺,正好包含了那所谓“不敢”的十四...
#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生活回忆随笔。清致,活泼的文字。读罢于芝加哥飞往西雅图的旅程。
评分女人不是花,确实绚烂的一生
评分#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允和生活回忆随笔。清致,活泼的文字。读罢于芝加哥飞往西雅图的旅程。
评分最后的闺秀。张家四姐妹都大气豁达,让人动容。第一要有信念,第二要有兴趣,第三要主动且看得开。这才是她们。 Can someone live without an interest for life and a faith in living? Probably not. 喜欢那时人组织语言的方式和用词。
评分读过二姐另外一本《昆曲日记》,总觉得……内容上重复的地方很多,像小白兔啊做媒啊看戏啊_(:3 」∠ )_三星半吧。现在对她爸兴趣更大(`・ω・´)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