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柰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为成就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书写了浓墨重彩。
哈特家族以疯狂著称。自打男主人约克·哈特投海身亡后,一系列不幸事件接连降临。专制、暴戾的女主人哈特老太太被谋杀;又聋又哑又瞎的女儿路易莎在家中遭人两次投毒,均侥幸脱险。案件的诸多线索都指向早在几个月前就已自杀的约克。陷入困境的萨姆巡官只得求助于退休莎剧演员哲瑞•雷恩,一出名副其实的悲剧渐渐浮出水面……
本来就打了四星,结果碰上雷雨,停了下电,还碰巧本子、MP4、充电灯、便携式DVD机集体蓄电不足。百无聊赖,我就在黑暗中回顾这个案子,越想越觉得完美,一来电,激动地改成了五星。 我觉得此作的完美和惊奇度甚至在【希腊棺材之谜】和【X的悲剧】之上,【希腊棺材之谜】是精彩...
难以相信奎因们在1932年就会写下这样的小说。天才的想法与创意,对后世的推理小说影响甚多,《来信勿拆》里看得到本书的影子,每一次案情的推进,都是奎因双手互博的结果。
评分啊?啊?啊?看到结尾简直像吞了堆发酸的烂肉一样令人作呕。毫无疑问,推理下毒者和行凶者为一人的逻辑链依旧是奎因最精彩的桥段,但除此以外,本书大概塑造了一个我最无法喜欢的侦探——磨磨叽叽总是沮丧,乔装半天啥也没用,最后还自以为是“审判”了凶手???还“给他一个机会”——who do u think u are? 文中对于遗产分割的精细安排也是虚张声势,耗费太多笔墨铺陈,但落脚却在一个“不成熟的心智”上,也就是说明了一个浅显的观点——“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执拗、捣蛋和残忍的倾向”——虽然我很认同。
评分“悲剧系列 第二幕”。斯蒂芬·金说:“我不认为有哪部作品的诡计可以和《Y的悲剧》媲美。”
评分公认的最高杰作,虽然本人更偏爱前作。凶手设置可以说是领先时代的,末了雷恩对犯罪者所下的处决给这个系列留下一个阴影,在最后一案中更显悲壮。
评分难以相信奎因们在1932年就会写下这样的小说。天才的想法与创意,对后世的推理小说影响甚多,《来信勿拆》里看得到本书的影子,每一次案情的推进,都是奎因双手互博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