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龙(Osvald Sirén ,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 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历史只能镜鉴,既不能假设,也不必后悔。 站在当代去回顾古代和近代,尤其需要这种通达。就拿北京已经消逝的城墙与城门来说,近三十年来相关的抒情散文、回忆录、建筑史已经汗牛充栋。就连寻常百姓也能在徒有虚名的崇文门、宣武门等地方,面对川流不息的二环路发一通今非昔比的...
评分经典,再版。精美,有平装版和精装版。(豆瓣评分居然不一样:p) 不过有两个瑕疵: 1、作者写作时并不是打算夹叙夹图的,因此成书时,图片和文字是分离的; 2、图片精度还是差了点,估计是找不到原始的照片和底板了,从印刷物翻拍或扫描的。 不过,这和被拆掉的城墙和城门相比...
评分 评分(作者署名:刘涤宇。限于篇幅,《世界建筑》杂志删除了除第一句话之外的第3段整段) 喜仁龙(Osvald Sirén,一说应为“喜龙仁”,1879—1966)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无可争议的泰斗级学者,也是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之前已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者。他的这本《...
评分近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一卷,其中谈到史前中国的诸多文明中已有壕沟和城墙的出现,前者防豺狼野兽,后者防外敌入侵。城墙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的遗存,在中国还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背景。在大一统的盛清,后者的意义丧失,所以康熙帝会废长城,而前者的坚固...
封面垃圾,可否0分
评分此书内容为瑞典人喜仁龙在上世纪20年代初对北京城墙和城门的考察资料,并附有大量照片。巧合的是他也来过西安,用相机留下当时西安城墙的风貌。时过境迁,西安城墙依然屹立,而规格更高、体量更大的北京城墙已经消失。只能通过这本书去找寻追忆了。
评分介绍北京城墙与城门的里程碑式著作,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李孝聪教授作序。
评分1924年的老北京,尚且座落在城墙与城门的怀抱里。虽倾颓,虽衰败,彼时犹承载历史和时间。可以让人一分分、一厘厘地实地测量,猜想这样的建筑构造在从前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待得宫阙落日、城旗变幻,墙砖便也只能做了腌菜石,不见旧时颜。只能感谢外人替我们保留了一份记忆。
评分1924年的老北京,尚且座落在城墙与城门的怀抱里。虽倾颓,虽衰败,彼时犹承载历史和时间。可以让人一分分、一厘厘地实地测量,猜想这样的建筑构造在从前担着什么样的责任。待得宫阙落日、城旗变幻,墙砖便也只能做了腌菜石,不见旧时颜。只能感谢外人替我们保留了一份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