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仁龙(Osvald Sirén ,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 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据本书勒口介绍: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
评分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第一代领军人物,唯一一位在溥仪陪同下, 进入故宫拍摄的欧洲汉学家,记录老北京尤其是园林等皇家建筑的经典之作。 500张罕见老北京建筑照片+20余万字实地勘察记录。 北京城市研究至今无人超越的盖棺之作。 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享誉中外的中国美术史...
评分近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一卷,其中谈到史前中国的诸多文明中已有壕沟和城墙的出现,前者防豺狼野兽,后者防外敌入侵。城墙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的遗存,在中国还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背景。在大一统的盛清,后者的意义丧失,所以康熙帝会废长城,而前者的坚固...
评分我不爱旅游,但也有幸去过襄樊、西安、平遥、南京几座城墙保存完好的城市。中国人极爱筑墙,至今仍是。城墙立起了政治,捍卫了权力,巩固了军事,圈护了历史。北京就是这么一座四位一体的城市。当年拆墙让梁林夫妇绝望。我个人不那么悲观,物质的墙易破,观念的墙难倒。墙不倒...
我个人的建议,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游记、散文或者其他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应该归之于完全干货的史料。对研究建筑及建筑史的人来说,是绝对意义上的工具书。
评分收录的大量的老照片,实在是太美了,这些被拆除的城墙和城门的名字,绝大多数还活在我们的嘴边,这些地方还在脚下,可惜都消失了。书的文字部分比较简单,但是意料之外的是写的非常美,作者站在这个城墙或那个城门上看西山夕照,看杨柳依依,看牧人驱犊返,就像我在骑马与砍杀一场血腥的大战之后,站在萨哥斯、帕拉汶的城头看风景。
评分资料丰富翔实,文笔优美。这次后浪的新版,无论新译还是版式都可圈可点。
评分“当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城市,城市就像冬日里灰蒙蒙的海洋被止住了向前翻滚的波涛;屋顶那上下起伏的有规律的节奏仍然依稀可辨,但运动停止了,整片海仿佛被符咒定住了。难道也被那凝固了古老中国文明生命力的寒魔所震慑?……抑或是内在的动力已经凝固——灵魂的永久冰封?”
评分文字没细读,图片和手绘稿部分印刷相当细致,色彩精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