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傢。齣身猶太望族。早年研讀哲學;1920年定居柏林,從事文學評論及翻譯工作。在博士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剋福大學拒絕後,他終止瞭對學院生涯的追求。1933年納粹上颱,本雅明離開德國,定居巴黎;繼續為文學期刊撰寫文章和評論。1940年,法國淪陷;本雅明南逃,在法西邊境自殺。他的大量著作於身後齣版,為他贏得越來越高的聲譽。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是本雅明的代錶作之一,在本書中本雅明的目光轉嚮瞭以《惡之花》聞名的法國著名詩人波德萊爾。在書中,本雅明與波德萊爾一起對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漸次熄滅的煤氣燈、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號、日漸墮落成商品生産者的專欄作傢”發齣挽歌式的哀嘆,一起作為“城市的閑逛者”躲在人群裏注視著這個嘈雜的商品物質世界,一起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發齣“震驚”的慨嘆,卻又在結尾處理性而憂鬱地擊碎瞭波德萊爾的現代主義英雄之夢。本雅明獨特的視角、細緻的觀察和內心的敏銳,使得這部構築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輝煌之作更多瞭一份詩意的綿長。 本書並非本雅明生前特意寫作而成的書,而是他著名的寫作計劃“拱廊街”中“拱廊研究計劃”的幾篇完成稿,隻是由於作者的突然離世,這個工程也戛然而止。通過本書,我們可以瞭解到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人與自身異化所做的鬥爭。
一种韵味的经久不散,一个身影的隐退徘徊,一场情绪的黯然酝酿,本雅明在解读波德莱尔的同时更是诗意还原了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所处的整个时代中弥漫着的都市情绪,这也正是本书极强的社会批判性所在,自然,这与其法兰克福学派的学术渊源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本雅明真...
評分波德莱尔,法国人,十九世纪诗歌象征派先驱,只活了49岁。照片上,他头发稀疏,但前面两束头发彬彬有礼地搭在头顶,锐利如鹰爪的目光,硬挺尖刻的鼻梁,嘴角下撇,深陷的法令纹,他歌唱丑恶,揭露社会阴暗面,带着灵性的诗句穿越象征主义的树林,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万层雾...
評分#85 35 “隨著市場經濟的動蕩,我們在資産階級豐碑倒塌之前就已開始意識到它是一片廢墟。”
评分暫時還無法完全讀懂係列
评分沒看懂都不好意思標記已讀嚶嚶嚶
评分不是很易讀,需要反復咀嚼。最初拿起這本書是因為讀《惡之花》讀得有點睏難,看完發現本雅明的觀點真是超前。/裝幀和紙質不好,影響閱讀體驗。
评分翻譯不錯的。封麵太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