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際書寫(修訂版)

語際書寫(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劉禾(Lydia H. Liu),美國古根海姆(Guggenheim)大奬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東亞係終身人文講席教授,並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雙聘教授。

英文著作有 The Freudian Robot(2010),The Clash of Empires(2004),Tokens of Exchange(1999),Translingual Practice(1995)等,已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多種文字。

中文著作有《六個字母的解法》,《語際書寫:現代思想史寫作批判綱要》,以及主編的《世界秩序與文明等級》和《天義•衡報》校注版(與萬仕國閤編)等。

出版者:新民說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劉禾
出品人:
頁數:256
译者:
出版時間:2017-5
價格:4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4958314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劉禾 
  • 文化研究 
  • 想讀,一定很精彩! 
  • 文學 
  •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思想史 
  • 我想讀這本書 
  • 好書,值得一讀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古根海姆奬得主劉禾經典作品,全新修訂再版

中國人文社科領域近二十年內的重要作品

▼內容簡介

《語際書寫》是一本思想史的著作,但與通常意義上的思想史寫作不同,作者采用的不是對重要思想傢重新評述,或對經典著作重新進行詮釋的方法,而是立足於語言和語言之間,特彆是西方語言與漢語 之間的相互碰撞、交融、衝突和翻譯的曆史過程中,試圖以語言的“互譯性”為基點,去為思想史寫作尋找新的理論框架。

劉禾運用瞭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如《紅樓夢》、劉三姐的傳說,以及老捨、魯迅、蕭紅的小說,為漢語和其他語言之間的跨語際“認識論”的研究提供瞭極其豐富的內容和解讀綫索。通過復原語言實踐中各種曆史關係賴以呈現的場所,分彆考察瞭新詞語、新概念的興起、代謝和在本國語言中發展的過程,為思想史寫作尋找新的理論框架。

在今天,“完全以西方知識傳統作基礎和背景,來討論‘全人類’或‘全世界’所麵臨的問題的那種時代是否應落下帷幕?‘全球化’的壓迫是否應使人們考慮尋找新的立場和方法討論文化交往與知識建構的問題?”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寫作就是試圖對這一類的問題展開思考。

▼編輯推薦

1.古根海姆奬得主劉禾作品,全新修訂再版;中國人文社科領域近二十年內重要作品

《語際書寫》寫於一個思想激變的年代,但它所見證的,並不是曆史的終結,而是一次思想大轉型。不僅美國知識界,而且整個世界的知識界都山河變色,那情景恰如後冷戰時代的世界——舊的思想世界離人們逐漸遠去,新的思想萌芽蓬勃地浮齣地錶。

2.作者說

我覺得,問題的復雜性倒不在於文化與文化之間、國與國之間到底有沒有差異,或存在什麼樣的差異。我們的睏難來自語言本身的睏境,它使我們無法離開有關國民性的話語去探討國民性(的本質),或離開文化理論去談文化(的本質),或離開曆史敘事去談曆史(的真實)。這些話題要麼是禪宗式的不可言說,要麼就必須進入一個既定的曆史話語,此外彆無選擇。因此,話語實踐、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各種概念和範疇的運作,就不能不上升到理論研究的第一位。不然的話,知識將永遠和我們捉迷藏。 ——劉禾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王彬彬对刘禾的《语际书写》和《跨语际实践》的批评(《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1。译者对翻译的不可靠性早有认识,六禾是在炒冷饭2。翻译对汉语的影响古已有之,尤其是佛经对汉语的影响非常大,而刘禾低估了。3。国民性是存在的,而刘禾认为国民...  

評分

刘禾的这部著作,基本沿袭了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学者的写作思路,即通过对一系列现代文本和概念的解析,探究西方殖民主义强势话语下知识的生产和建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视角,萨义德等人把注意力基本集中在欧美文本关于东方学的阐释,却很少关注这些文本之外的研究...  

評分

王彬彬对刘禾的《语际书写》和《跨语际实践》的批评(《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1。译者对翻译的不可靠性早有认识,六禾是在炒冷饭2。翻译对汉语的影响古已有之,尤其是佛经对汉语的影响非常大,而刘禾低估了。3。国民性是存在的,而刘禾认为国民...  

評分

王彬彬对刘禾的《语际书写》和《跨语际实践》的批评(《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1。译者对翻译的不可靠性早有认识,六禾是在炒冷饭2。翻译对汉语的影响古已有之,尤其是佛经对汉语的影响非常大,而刘禾低估了。3。国民性是存在的,而刘禾认为国民...  

評分

刘禾的这部著作,基本沿袭了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学者的写作思路,即通过对一系列现代文本和概念的解析,探究西方殖民主义强势话语下知识的生产和建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视角,萨义德等人把注意力基本集中在欧美文本关于东方学的阐释,却很少关注这些文本之外的研究...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章的反思角度和問題意識很好,在重視翻譯斷裂之處的同時,更多開始關注這一地方理論是如何生長的,用作者的話說,即是「共創」的。後五章和附錄一般,寫著寫著就落入瞭傳統敘事學裏,應用起來差點意思

评分

和《跨語際實踐》是很相類的討論,關注語言在翻譯和跨語際使用過程中的創造性,比很多怨氣很重的後殖民研究看起來更有意思。另外,劉禾對於敘事學的運用常常讓討論有柳暗花明的感覺。

评分

對經典著作重新進行詮釋,為思想史寫作尋找新的理論框架。

评分

對中國現代文與西方文學關係的分析很漂亮,很有洞見,不過她大概是個說話娓娓道來的人吧,比如《六個字母的解法》寫得那叫一個不緊不慢、搖曳生姿,但期待的銳利也少瞭一些。

评分

動用後殖民理論可不慎乎?薩義德和霍米巴巴都是站在各自的限定語境上立論的。因此前兩章讀著有點失望。從思想史角度上來說還是不夠紮實。對於“國民性”“個人主義”的探討有些流於錶麵。但是從理論視角上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最好的是六章,估計是因為女性主義理論是他們那代女性學者的精神原鄉吧,論述層次比前麵清晰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