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文汇出版社
作者:[法] 阿莱特·法尔热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336
译者:陈旻乐
出版时间:2018-3
价格:5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62103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历史
  • 法国
  • 政治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历史学
  • 革命
  • 法国大革命
  • 舆论
  • 谣言
  • 社会历史
  • 启蒙思想
  • 大众传播
  • 政治变革
  • 18世纪
  • 公共舆论
  • 革命前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作者简介

阿莱特·法尔热(Arlette Farge),法国历史学家。曾任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法国国家科学院。从事社会史、心态史研究多年,关注18世纪法国民众身份、两性关系与历史书写等问题。视角独特,善于解剖社会边缘人群,注重分析其群体与个性特征。已有30多部专著问世,代表作有《档案的诱惑》《群众的逻辑》《脆弱的生命》等,曾与米歇尔·福柯合著《家族的混乱》,并有多部作品译成英文。由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她于2016年荣膺国际著名的丹·大卫奖。

目录信息

前 言
导 论
第一部分 日记、报纸和警方记录:街头流言
第一章 被轻视的言论,被追查的言论
第二章 引人入胜的言论:控制、侦讯与反抗
第二部分 谣言:形式与动机
第三章 多变性与碎片化
第四章 动机
第三部分 反对国王的言论或巴士底狱的档案(1661—1775)
第五章 “谁能阻止我杀了国王?”
第六章 “你英勇的臣民值得拥有一位超越他们的国王”
结 论
注 释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在18 世纪,轻率的、反抗的、狂怒的抑或辱骂性的言论四起,形势严峻。国王大肆追查,试图把言论囚禁于监狱的高墙之内。于是,它们要么虚耗在警方的审讯记录上,要么被记录在某条关押的命令中。历史学家捕捉到了它们,并声称:它们是有意义的。于是,他们追逐着被追查的言论,并...  

评分

历史的“名字”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十分有必要请读者再次留意封皮的书名。 因为,中文书名中的“法国大革命前夕”几个字并不直译自法语原版。在作者阿莱特·法尔热给本书所起的原始标题中(在印在了封面上方),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XVIIIe siècle (18世纪)”罢了;而...  

评分

评分

评分

我非法国史研究出身,但蒙老师信任,为书的出版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可还算有评价的资格。 由外而内地说。首先书的装帧和用纸都不错,不过封面可能容易脏,需要保护。 内容在封底和介绍文案里已经写地很简明了,毕竟都是精心编纂之后,又经过数次删改才确定的,对书整体的评价...  

用户评价

评分

冲装帧读的.....

评分

1.搭配《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毁书》一起读很有意思,可以全方面进入那一个时代。2.禁忌总是充满诱惑力,让人无限渴望,越是禁只会越是让人向往,在高度集权的君主政体下,“刺杀国王”和“国王之死”必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东西同理,不然《史记》里为什么那么多“刺客”故事?3.鼓励检举揭发必然导致恐惧、嫁祸、报复、公报私仇,最后形成他者地狱,无人幸免,包括鼓励者。4.对信息的兴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物,人们天然会渴求信息,想知道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息管控能做的其实有限,说不定适得其反。5.用作者的话说:研究18世纪舆论的现实性恰在于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男男女女已然成为或者说构建了现在。

评分

内容不如书名那么有趣儿,作者有过度阐释之嫌,略显笨拙的翻译也影响了阅读体验。其实说的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统治阶级一连串儿的决策失误让民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并开始四处传播,这让政府颇为紧张(‘对于警方和君主制来说,获得信息就等于背叛’)。可他们又只能用一些“传统的而非改革创新的举措来应对民众言论”,而一味的镇压显然适得其反,“只会引发讥讽和嘲弄,一旦镇压变得残酷,就会引来民怨沸腾”;同时恐惧和恶意导致的告密更加剧了非法舆论的传播。最终,“有些东西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 挺简单的道理,可惜千百年来总有太多的人执迷不悟

评分

翻译得一般

评分

法国大革命前作为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反抗英国等外国侵略者、统一法国的正义形象的法国国王已不被法国民众崇拜,原因是18世纪,印刷业进步让书籍、报刊广泛传播全国,法国人不像中世纪那样只关心本地的生活了,他们要关心全法国的情况,外地出事,自己本地人也要发表意见,心思一拓宽,上层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容易控制民众了,上层认为民众受教育程度低,冲动,怀疑他们能思考出合理的意见?于是为了稳定就通过密探系统对全法国进行严密监控,结果造成流言蜚语充斥法国,不少是诋毁法王的信息,既然你限制我们了解那些恶劣信息是否真实的信息渠道,又辟谣不勤快,那我们还是宁愿相信坏信息是真的,于是法王形象毁了。其实能让启蒙运动出现的国家他能极权到哪去?那年代的技术及法王心存的善念根本成为不了1984,而现在豆友们都受到广播警告的情况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