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莎•麦克法夸尔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主要关注学者、作家与公共知识分子,曾采访过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诗人约翰•阿什伯里和德里克•帕菲特、互联网偶像亚伦•斯沃茨等人。从2016年春季开始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挑衅固有认知的真实故事,颠覆三观的思想实验
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
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本书书名源自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如果你妈妈和陌生人同时溺水,你会怎么做?延伸开去,这个问题还可以是:爱人犯了可怕的重罪,应该举报吗?你眼前有个人在受苦,同时新闻报道里有一百个人在别处受苦,谁更令你揪心?垂死的老人和奄奄一息的小孩,你选择救谁……在践行善举时,以何种方式帮 助他人、远近亲疏及数量之别令你感到困扰吗?以血缘为中心的道德观是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反过来,抹除亲人和陌生人界限的无差别的爱是否 更高尚?
本书讲述了一些利他主义者的故事,他们不断探索最合理、最呼应自己内在需求的行善方式,有些行为极端得令人震撼和敬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直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在一个被陌生人的需要淹没的世界里,我们总要面对如下诘问:我们应该伸出多少援手?我们能够帮助多少?在自己、亲人与陌生人之间,如何配置我们的责任与爱,才是心灵的自洽之道?
KK, 本来不想把这本书推给任何人了。 直到最后一章出现了这么一句: “如果在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竞争的话,生活会胜利。” 扎心了啊。 时常感觉自己是个善良的人,有时候甚至有点失去原则和判断力。做一切事情先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计回报地努力满足实现别人提出的要求。这种...
评分案例特别长,叙述凌乱,分析也并不彻底。但其让我看到了平日不曾关注的地方,结合现实境况,会思考一些问题。譬如:1.不听劝阻走野路的驴友值不值得花费人力物力救援;2.献身式行善个案值不值得媒体宣传,在即使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情况下(层出不穷的新闻宣扬赡养孤寡老人孤儿的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并不好读。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常常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作者他是怎么知道的。他怎么能知道这些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的。而且可能是自己抛下阅读习惯太久,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是没能体会到封面所说的带给人的那种思考刺激。直到最后一章,作者很直白的说道 这本...
评分 评分道德是什么?怎么界定利他主义,又不是胁迫或绑架,不是上帝视角
评分利他主义的故事案例集,案例还算精彩,让我们知道还有一些执着和奇怪的人,以帮助他人为至上追求,怪异的牺牲精神。有的人要做人,有的人要做神。
评分正是那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拓宽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维度。
评分由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启一系列烧脑的思考,以及一堆神奇的真人真事,怎么说呢,这本书的确震撼了我!
评分案例实在太极端 千篇一律 有点读不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