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我的语言真正成熟表现在《富萍》。《富萍》是平白的、干净的语言的开始,会斟酌、寻找合适的表达。小说就是从你写第一句开始,进入一种命运。” ——王安忆
《富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长篇小说名作,是《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长篇小说卷之一种。
2017年恰逢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收获》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这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发行,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了《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一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一百二十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
《富萍》描写的是一群移民过来的“上海人”,也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存境遇,喜怒哀乐况味人生,当然着笔最多的还是富萍。这个从小就失去至爱的乡下妹,是怎样融入上海人当中的。面对这座华美的城市,她的内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如同整个上海,整个世界在变一样……
倘若没有记错,初读《富萍》应是七年前的春天。我读大一,严重经历着理想怀疑和意义丧失的痛苦。那个春天真是难过啊,我骑着单车无休止地在街上游荡,脸上挂满莫名其妙的眼泪。入学的新鲜感已然过去,狂热的读书激情慢慢消减,我开始惧怕图书馆藏书室的湿寒,厌烦坐在自习室里...
评分诚如王安忆说过,正是那片灰色的、逼仄的弄堂,造就了整个上海,正是那些琐琐碎碎切切擦擦,成就了所有的上海人。 王安忆非常擅长写波澜不惊的生活。张爱玲有一根绣花针,她亦有一根绣花针。张爱玲的绣花针是描龙画凤,在大红的绸缎上刺下炫目的金银色,其实有一些残...
评分当一切都有了答案以后,却是一场大水,与倾城成就了一段姻缘不一样,这却是一场所有人都欣欣然,幸福的大水。除了蚌埠和淮河以外,关于场景的描写,大水这一段,几乎是王安忆所有作品中的顶峰和翘楚,而且关键这里面有富萍的从容和安定的感觉。
评分本来写了好多,然后退出豆瓣就没了……没了……没了! 故事很简单,不愿意忍受包办婚姻的富萍借着去在上海做女佣的奶奶身边“见世面”的机会,看到了在上海那个弄堂以及周边的人生活的现状,最终倔强的,一意孤行的背弃了她原先就不心甘情愿而被迫定下的婚约,终于选择了自己喜...
评分王安忆的作品,绝对不能一目十行地看,因为她的功力本身就是体现在每一字、一词、一句的细水流长里。她的作品一般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米尼》是特例),但浓墨重染的是心理、百姓生活、日常景色的精心描绘。 富萍一直在漂泊,因为她的生活始终被安排着,而不是自主选择着,...
一点点鲁迅,一点沈从文,但依然很王安忆,很平稳。故事是好故事。又有点像许鞍华电影里的世界。
评分一连几日看下来,故事倒多忘了泰半,只是更加喜欢这种叙述了,得味儿
评分一点点鲁迅,一点沈从文,但依然很王安忆,很平稳。故事是好故事。又有点像许鞍华电影里的世界。
评分回来的车上几个小时就看了一大半,反倒是剩下的小半本一个多月才陆续拖沓着看完了。认识王安忆是从《长恨歌》,她对上海小人物的日常描写是非常细腻的,对景物和其他烘托人物心情的环境也描写得很好,不仅是对富萍,对奶奶那种南方乡下小女人一跃成为上海人,哪怕是女管家也会傲娇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打扮、心态,还有她和情人之间的种种。只是不明白富萍到时候逃婚,她是为了什么:逃脱封建思想的指婚的禁锢?不喜欢孙子?不喜欢奶奶?喜欢上了拄拐小哥哥?喜欢过上海人的生活不想回去?感觉结尾忽然怀孕了有点突然
评分一连几日看下来,故事倒多忘了泰半,只是更加喜欢这种叙述了,得味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