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 – 2010.06.18)
葡萄牙作家。1922年出生,高中时因家境贫困辍学,25岁时发表第1部小说,从汽修工变成文学杂志记者,之后30年,一直勤恳上班,直到55岁重新开始写小说。1982年出版的《修道院纪事》为他赢得国际声誉。代表作有《里斯本之围》《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葡萄牙语世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2010年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去世,葡萄牙为其举行国葬。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经典之作
★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看透
★《失明症漫记》续篇
★ 带你直面真实的黑暗,发出一声沉默的诘问,给出一个高贵的回答
======
★ 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讽刺所讲述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让我们把握到变幻不 定的现实。——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苏童
★ 萨拉马戈在《复明症漫记》中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诺奖作家的功力。没有人能否认萨拉马戈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深度。——《书单》
======
太糟糕了,几乎又是一场失明症。这种新形式的失明症与前一种具有同样的破坏性,甚至更加凶险!但它表现形式不同,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复明症。
萨拉马戈在写完《失明症漫记》十年后,续写了那座曾经陷入地狱的城市的故事。《复明症漫记》以充满黑色幽默的荒诞剧开场,以曲折而暖心的硬汉小说收尾,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却又十分日常的场景下的故事。萨拉马戈用寓言为我们呈现出未来,同时以一种令人不安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现实。困顿于当代生活丛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复明症漫记》的读者。
艺术作品,包含文学、音乐、摄影等等,最终都会归结于情感的表达。这一种表达也许是外露的,也许是隐含的,可以是博爱大爱,可以是小情小爱,但最深层的情感表达莫过于对于人性的刻画。 继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世界文坛终于又出现了一位善于刻画人性的文学大师,...
评分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11.16-2010.6.18),曾凭借《失明症漫记》(又名《盲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今面世的中译本《复明症漫记》(以下简称《复明症》)被坊间称为前者的姊妹篇。 阅读《复明症》的过程是一个奇特的体验之旅。萨拉马戈惯于使用...
评分 评分 评分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里写黑暗之死,写被白色眼疾隔断了视力的人们在混沌之海中渴求黑夜的颜色,画面具象为世界末日背景下无比真实的肮脏与善良,而到了《复明症漫记》,从失明症中复苏的城市却企图在茫茫黑夜中,追寻曾经白色的真相。同样是黑与白的对立,失明症写白中之...
这书读的应景…
评分以一场荒唐无效的白票运动肇始,开启一幕近乎魔幻的现实主义闹剧,政府在既有的人类社会执政模式失去效力后,选择空城实行「无为而治」,狠狠揭皮所谓民主制度,高层嘴脸呈现出漫画式的夸张;大块不分行文字结实细密叙述“动乱事件”始末,其详实认真的笔触口吻反向映衬投票失败深远的社会政治根源,以另一种面目延续着失明风波余震,也验证着“人类的道德缺陷是历史性的”;如果说失明症尚以表象有亮光暖意(实则正拉开后续可怕事件的序幕)的方式结尾,那么复明症深潜的恐怖意味更浓烈,同样将微光寄托于籍籍无名,而复明已经幻灭。
评分2019年已读029:“并非只是在没有眼睛的时候,我们才不知道往哪里走”。从民主到极权,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远。整部小说充斥着个人在对抗国家机器时的无力感,前半部分描写政府高层在面对选举失控权力不稳的威胁下内部斗争纷起,并由此做出种种看似啼笑皆非的举措,后半部分围绕着警督这个新角色展开并联系上了前一本书《失明症漫记》的内容,这个无名的警察代表了政府部门里一批尚存道德感知的个体,选择坚守自己的良知而不惜与当局作对。最终,英雄倒下了,就连失明症里勇敢无私的医生妻子也沦为了这个卑劣政权的牺牲品,真相被谎言所涂抹,世界陷入了彻底的黑暗。萨拉马戈极具个人特色的长句贯穿全书,一气呵成的写法读来让人大呼过瘾。
评分比失明症好看,不过也更痛心。
评分比失明症好看,不过也更痛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