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乡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我对萧红不熟悉,没有看过她的小说,但隐隐约约知道她写了几本很了不起的小说。翻一些民国大师的往事,未见萧红的单人列传,只是偶尔带过一笔。略知道她这一生坎坷的经历。 直到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对萧红多了些关注,然后买了一本《呼兰河传》看。 萧红的一生似乎都活...
评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我不清楚,对于我们这样的八零九零后来说只能从前人们的著述中去寻找。不过想来那个时候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时代吧,从鲁迅先生、郁达夫先生等等的文学作品中大概能知道一二。可是无论当时的社会是好还是坏,人们是富贵还是贫贱,总...
评分 评分 评分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萧红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家道中落,还好她有一个疼爱他的外祖父,以及年幼天真无邪的后花园,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透过她的视角带我走进了那个时代,她生长的地方。 她写冬天的寒冷,竟说大地都裂了,一个人馒头掉地上了,被人捡了,好...
又是一位眼冷心热又顶顶聪明的人
评分赤霞把爷爷的胡子照成了金色,卖豆腐的吆喝声穿透了整条小巷,小黑爪上油亮亮的大麻花,呼兰河小镇的冬天冻裂了大地,可冻不裂大家相聚的热情。
评分几个部分的画风不大一样。前面部分写出了呼兰河小城民风的质朴,麻木,沉寂。然后是慈祥祖父、神奇后院,以及能联想到自己童年的童真童趣。可怕的是团圆媳妇这两章,第四章铺垫下和谐美满的胡家在第五章成了魔窟,隔着作者第三人称的叙述都能感到受害者的痛苦和绝望,这时呼兰河人不仅仅是麻木了,更有着封建愚昧带来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心态,无聊,冷漠以及杀人舔血的残忍,还能看到女性地位的低下。而后的冯歪嘴子的故事,则看到了一个底层劳动者的隐忍坚强,以及前面几章没有希望的云层中破出的希望之光。前面的章节让我想到了柴可夫斯基经典的如歌的行板,以及林海的专辑城南旧事。而团圆媳妇一章看的触目惊心,这在旧时代不是稀罕事吧。
评分以前的农村思想和现在的农村似乎并没有多大区别;一点小事传啊传,最后都不知真相为何了?比如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听风就是雨,一个在深圳工作的武汉人回了岳父岳母家里,有些村民说为了全村人的安全,声称要将其赶出去,甚至扔到河里去;生活在变好,愚昧和戾气却还如从前……
评分赤霞把爷爷的胡子照成了金色,卖豆腐的吆喝声穿透了整条小巷,小黑爪上油亮亮的大麻花,呼兰河小镇的冬天冻裂了大地,可冻不裂大家相聚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