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八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总策划。
此文已刊于6月10日《南方周末》书评版 田方萌 关于物种的由来,历史上的智者们提出过四种解释。一种生物或者被上帝设计好了,或者被人类驯养改头换面,或者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或者经由天然演化脱胎换骨。最后一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传入中国的时候,它被浓缩成八...
评分人生在世,一堆破事儿,形而上是道德情操,形而下是吃喝拉撒,每个个体,以区区不到百年时间,想要明白自己为何物,原也不算是容易之事。还好,世上有知识这种东西,平常人去实践,智慧者去归纳,一代代累积下来,成了阖捭纵横的体系,并写进一本本卷册中,传至久远。年幼之时...
评分 评分 评分进化论,你真的懂吗? 此文已刊于《新京报》2009-12-12,有删节。 “我们从哪里来”是人类最关心的三大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宗教家垄断着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150年前的11月24号,在《物种起源》出版之日,人类才首次对自身起源作出了科学的解释。150年过后,有多少人接受了...
虽属概论,但交叉了社会学和生物学,同样是人文与科技并举的,十分有启发性。
评分郑也夫老师的生物学读书笔记。在生物学和社会学领域引经据典,介绍了大量生物学领域的学说。其中也有作者本人对生物学一些推论和假说。因为整本书涉及的知识点过多且都是经过作者过滤后的学说精髓,但限于篇幅举例较少,阅读过程中得自己脑补各种细节,整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才读完。稍后还得在此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再做笔记。 关于“火在交换中的地位与可能是语言进化催化剂”,“同性恋可能是在群婚制时缺少性资源的雄性发展出来的一种候补机制”,“友—敌情节及由之延伸出的A=E+F公式”都是很有启发性的理论假说。其中又以“领地意识引出的洞穴(安全的家)—边境(必须的刺激)理论”对我很有启发,是否可以将之与犯罪学及经济学相结合用于侦查实践? 还有大量与语言学,社会学有关的知识点也是必须补充掌握的。
评分爽!
评分能把达尔文 道金斯 费孝通等一众大佬的思想融会贯通写在一起 再加上老郑自己的观点 看完之后好像打通了生物学的任督二脉 把之前脑子里的知识和概念都串联起来了 对这个世界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其中老郑第九章对美感的理解最让我有所收获
评分这本书和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有相似之处,都是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只是两本书的侧重点不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