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1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问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影响滋养了包括莫言、余华、刘震云、格非等在内的几代中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

出版者: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品人:新经典文化
页数:141
译者:魏然
出版时间:2018-8
价格:39.5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292467
丛书系列:新经典文库: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
图书标签: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小说 
  • 马尔克斯 
  • 哥伦比亚 
  • 魔幻现实主义 
  • 文学 
  • 拉美文学 
  • 社会小说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凶手千方百计找人阻止自己行凶,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漠视、旁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源于一场真实事件:195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但直到1981年,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 马尔克斯才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

此时的马尔克斯,为抗议独裁统治,已经进行了5年文学罢工。然而为完成这一作品,他打破誓言,写下了这部触目惊心的悲剧——《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次年,马尔克斯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在某种程度上综合了我以往作品的所有因素。我真正做到了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我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我自己也出场了,这是未曾有过的。事隔三十年之后,我才领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zui好的模式。——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马尔克斯的语言如此丰沛,如魔法一般,无人能企及。——萨曼·鲁西迪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圣地亚哥‧纳萨尔的被害是魔幻现实主义图景中荒诞的一幕,是阴险、邪恶的人类心灵的一次曝光,是种种命运的巧合、微妙的心理动机、怪诞的机遇之偶然的汇聚。——戴锦华

------

★这是一种精心布局的悲痛……构思聪明而奇特……像是个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谋杀之谜。——《纽约时报》

★对古老谋杀案的调查仿若充满幻觉的探索,为了那捉摸不定的真相,力图穿透人性黑暗之渊。——《纽约书评》

★一部精心的杰作……马尔克斯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小镇的历史,更描绘了小镇的全貌和它的灵魂;不仅描写了一个家庭,更是一种文化。——《华盛顿邮报》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给我一个偏见,我将撬动地球。”这句话出自《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的法官之口,他和很多人一样,也觉得圣地亚哥·纳萨尔是清白的。 至于圣地亚哥到底是不是夺去安赫拉贞洁的人,这本书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好像就是给了读者“偏见”的空间。 读马尔克斯的书,我总是...  

评分

评分

评分

文学的境界,一是将复杂的事情写简单,一是将简单的事情写复杂。 两种写法都是很好的手法。 真正完全的白描不是文学,留下来的经典白描,其实是写简单,只留一二点。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将复杂的事情写简单: 一个几十年的等待,就是等来信,关于退休金的来信的等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出版之前,马尔克斯先让卡斯特罗过目。此即凶手,必将行凶,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就是无法挣脱,宿命感从中体现出来。

评分

2019.03.01 读的第一本加西亚•马尔克斯。边读边想到了心理学上的围观者效应。

评分

在歇斯底里的巴亚尔多·圣罗曼婚礼狂欢之后,所有的人几乎用冰冷的目光“等待”着圣地亚哥·纳萨尔倒在维卡里奥兄弟的屠刀下;从等待着主教到来的混乱中,所有人几乎都给自己找好了面对一桩惨案时,时刻准备好的说辞;克里斯托·贝多亚也不会想到,是自己闩上了圣地亚哥最后一丝生的希望,而她焦灼地在屋内寻找着他。荒诞中,又有癫狂,好像是所有的机缘巧合,为的就是圣地亚哥手捧着自己的肠子,倒在自己家中的厨房,对于圣地亚哥,无望和绝望哪一个才是令他冷彻心扉的?

评分

荒诞的悲剧 他母亲自以为的把门锁上了 很多人自以为的就让凶杀案发生了

评分

诚然,“宿命让我们隐遁无踪”,而这出荒诞也滋生于众人聚拢的冷漠。最让我觉得可怕的是,写出“名誉谋杀”的起因只是一个姑娘的一句话,“他侵犯了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佐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