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云梯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柏拉图 哲学 会饮 西方哲学 经典与解释 柏拉图及其研究 思想史 古希腊哲学研究
发表于2024-11-24
爱之云梯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爱最古老,它自身圆满,足智多谋。
评分爱最古老,它自身圆满,足智多谋。
评分爱最古老,它自身圆满,足智多谋。
评分翻译很多时候人为制造阅读难度了 从不同角度编的会议论文集 细读和展开还是挺好的
评分补标
导言
在《会饮》(Symposium)中,柏拉图(Plato)精妙地编撰了一组赞颂爱若斯的颂词,受到众多哲学家、神学家、诗人和艺术家的青睐,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Plotinus)根据《会饮》中的一些内容提出了太一(the One)流溢和回归太一的双向旅程学说。一些早期基督教作者跟随普罗提诺,将对话的“上升段落”解读为灵魂上升天堂的隐晦说辞。斐奇诺(Ficino)对柏拉图《会饮》的评注斐奇诺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之义疏.梁中和,李旸,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译者注(全书译者注统一使用星号注,下文再出现不再标注译者注,特此说明。),则向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诗人和艺术家介绍了普罗提诺关于爱与美的观点,并将“柏拉图式的爱”(Platonic love)这个短语引入日常语言。《会饮》中的观点和形象还出现在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福斯特(EMForster)的《莫里斯》(Maurice)、艾略特(TSEliot)的《鸡尾酒会》(The Cocktail Party)、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和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的《禁色》(Forbidden Colors)中。对话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出现在很多绘画里,比如彼特•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皮埃罗•泰斯特(Pietro Testa)、阿斯穆斯•雅各布•卡斯滕斯(Asmus Jakob Karstens)、雅克路易斯•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安瑟伦•费尔巴赫(Anselm Feuerbach)和约翰•拉法奇(John La Farge)等的作品里;此外,还出现在音乐创作中,比如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和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乐曲中。1969年BBC公司制作了《酒会》(The Drinking Party),其中的音乐《全为爱》(All about Love)以及摇滚音乐电影《摇滚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中都出现了来自《会饮》的片段。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将柏拉图对爱(erōs)或热烈的欲望(passionate desire)的理解视为其力比多(libido)概念的原型,而对话中爱是“永久地拥有善好的欲求”(desire for eternal possession of the good)的想法,本身就富有哲学趣味。然而,《会饮》展示出的各种兴趣尽管历经了两千多年,但还是存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每篇颂词之间的关系,《会饮》与柏拉图在其他对话中所表达的观点的关系,以及对话对后来艺术家和文学家之影响的本质等。本文集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系列考察。
第一编《会饮》与柏拉图哲学
2通常认为,《会饮》是一篇“中期”对话,它放弃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某些典型特征,而倾向于《理想国》(Republic)式的庞大理论建构。但是,克里斯多夫•罗伊(Christopher Rowe)在《作为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会饮〉》(The Symposium as a Socratic Dialogue)一文中认为,《会饮》并不符合这种分类法,因为它似乎一方面包含苏格拉底式的灵魂学,另一方面又囊括了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在此文中,罗伊讨论了这种明显的张力。他首先反驳了各种不同的[特别是普瑞斯(Price)、弗拉斯托斯(Vlastos)和欧文(Irwin)的]解释策略,然后提出,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理念与柏拉图式的灵魂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不应该根据这一特征(柏拉图式的理念)的呈现预期那一特征(柏拉图式的灵魂学)的出现。接着,罗伊说明了为什么应该把《会饮》看作一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并深入探讨了这个观点在哲学上的影响。
关于《会饮》的理解,更进一步阐释性的争议集中在对话各个部分的关系上。《会饮》是一篇充满奇妙构思的作品,它把专家、学者划分成两派,两派分别希望从哲学的和文学的角度给出解释。关于手头的话题,柏拉图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种演讲排序?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论述与他(非哲学的)同道的论述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苏格拉底之前的颂词在〈会饮〉中的角色——柏拉图的共同接受意见法》(The Role of the Earlier Speeches in the Symposium: Platos Endoxic Method)一文中,弗里斯比•CC谢菲尔德(Frisbee CCSheffield)考虑的是,柏拉图是否以“共同接受意见法”展开论述,即将“大多数人或有智慧的人接受的观点”作为他对爱若斯(erōs)之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基础。在评价了之前每个赞颂者对苏格拉底的颂词所做的贡献之后,谢菲尔德展示了苏格拉底是怎样转化、遗弃或(极其常见地)保留蕴藏在之前颂词中的缕缕真理的。谢菲尔德进而思考赞颂者之间达成的共识是否具备哲学的或论证的力度,并且得出结论:尽管众人的颂词有效地促进了对主题的探讨,但仍旧没有充足的理由把它们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共同接受意见(endoxa)相等同。
在《〈会饮〉的柏拉图式解读》(A Platonic Reading of Platos Symposium)一文中,劳埃德•格尔森(Lloyd Gerson)论证了,不管统一论者或发展论者对《会饮》的解读是否正确,我们如果想解决阐释上的困惑,那么就一定要以超越对话本身的视域来打量和研究。格尔森举出了一个实例来说明,一种收获良多的解读策略要建立在接受柏拉图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接受普罗提诺思想的基础上。3普罗提诺极其简明的阐释囊括了格尔森式柏拉图主义的核心观点,这一阐释在此文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并解决了很多阐释上的难题。格尔森进一步论述说,对此还需要更多的论证来支持,即在这些对话中存在一种被称为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我们需要对这些对话进行成功的解读。
第二编解读柏拉图的《会饮》
在《柏拉图〈会饮〉中的医术、魔法与宗教》(Medicine,Magic,and Religion in Platos Symposium)一文中,马克•马克弗伦(Mark Mcpherran)论证说,这三个论题将厄里刻希马库斯(Eryximachus)的颂词与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阿伽通(Agathon)的颂词联系了起来,并且最终与苏格拉底基于曼提尼亚的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得来的关于爱若斯的教义联系了起来。人们一般将厄里刻希马库斯的颂词理解为乏味学究的肤浅评论,但马克弗伦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柏拉图将一位著名医师的评论纳入《会饮》,是为了适用和拓展他那个时代的科学与宗教习俗,以便服务于新的和更高级的哲学。
在此篇对话的诸多颂词中,美在经历爱若斯时所扮演的角色都充当了主要话题。在《柏拉图〈会饮〉中永恒的美和相适的幸福》(Permanent Beauty and Becoming Happy in Platos Symposium)一文中,加百列•理查森•李尔(Gabriel Richardson Lear)探究了美的价值,并引出了美与善好(good)的关系这个棘手问题。李尔认为,我们之所以看重美,部分是因为我们崇敬美丽的创造物,它们能赋予其创造者身后的纪念。当我们感知善好的事物是美的时,这便唤起了我们要永久拥有幸福的欲望。与美的遭遇激发了创造的活力,因为它直接与我们所欲求的不朽相联系。李尔主张,美是“恒定与自足的辉煌外显”(a shining forth of stability and selfsufficiency),是如此善好以至于被所有缠绵情欲的世人所珍视。
相比于美和善好,苏格拉底自己的地位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鲁比•布罗代尔(Rudy Blondell)与大卫•里夫(C.D.C.Reeve)的两篇论文对此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在《紫罗兰研究:〈会饮〉中的阿尔喀比亚德》(A Study in Violets:Alcibiades in the Symposium)一文中,里夫利用阿尔喀比亚德(Alcibiades)提及的苏格拉底体内的德性“神像”(agalmata)——“雕像”或“形象”——来阐明苏格拉底的朋友和伙伴们到底能够理解他多少。里夫探讨了“神像”这个词的各种意义,以此来确定到底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苏格拉底体内拥有这样的“神像”。里夫开篇便提供了一个将“agalmata”这个词作为“神的雕像”的实质性说明,阿尔喀比亚德在多处对该词的使用似乎都隐含着这个意思,里夫认为,这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否认4以及他在对话中的大体形象是相冲突的。阿尔喀比亚德最终还是误解了哲学家的本质与地位。不过,“神像”这个词却恰当地表示了哲学家体内确实拥有的东西。因为“神像”原本就传达了通往神性的桥梁这种观念。因此,被阿尔喀比亚德所曲解的哲学家的真正本质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神性,譬如哲学家的善好可以被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而是哲学家能够激发其他人走向哲学追问的神圣生活。
在《苏格拉底处在“爱的阶梯”上的何方?》(Where is Socrates on the“Ladder of Love”?)一文中,鲁比•布罗代尔探讨了苏格拉底是否已经具有了真正的德性,或者还是仅仅开始着手寻找真正的德性。柏拉图体现了哲学家模棱两可的形象:一方面,他被刻画为在热切地寻觅智慧的人,他缺乏善好,并且欲求他所缺乏的善好;另一方面,他被刻画为已经实现了德性的典范。布罗代尔提供了一个关于上升步骤的说明,并且估计苏格拉底或许已然占有了哪一步。她最终得出结论:柏拉图不是依循一种次序,而是使用一种印象式的办法将苏格拉底置于所有步骤之上,以此来挫败我们试图把苏格拉底固定于某一步的企图。
黛布拉•尼尔(Debra Nails)《落幕后的悲剧》(Tragedy OffStage)以对话最后一幕中苏格拉底为之辩护的奇特论点为开端,论点的大意是“同一个人可以兼长悲剧和喜剧”(223d25)。当我们将苏格拉底的论点运用到《会饮》中时,我们必须考虑是否以及在哪方面《会饮》可能已经对悲剧和喜剧做了处理。尼尔认为,悲剧—喜剧的特征与《会饮》的内容及“本质”关系不大,并指出对话真正的悲剧在于柏拉图《会饮》中刻画的人物“落幕后”的真实命运。
在《柏拉图式的爱的德性》(The Virtues of Platonic Love)一文中,加布里埃拉•卡罗内(Gabriela Carone)问:如果真是这回事,那么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爱若斯时,苏格拉底对爱若斯的描述该如何来帮助我们理解爱之本性呢?卡罗内收集了一系列通常被提出来反对柏拉图观点的反对意见,并且论证:柏拉图的解释具有描述的和规范的两个方面。他关于爱若斯的理论拟定并因此表达了我们爱欲之经验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寻求解释一个人如何能够既没有理解他的或她的爱欲之本性,也没有理解爱欲之真正的对象。
第三编《会饮》、性与性别
柏拉图的《会饮》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古典时期性行为和性别建构的理解,5由吕克•布里松(Luc Brisson)、安吉拉•霍布斯(Angela Hobbs)和杰弗里•卡恩斯(Jeffrey Carnes)所著的三篇论文为少男之爱(paiderastia,又译“娈童恋”)的本质(布里松)、同性恋背景中女性隐喻的作用(霍布斯)、《会饮》中关于同性性行为的观点对现代法律理论的影响(卡恩斯)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解。在《少男之爱与智慧之爱——柏拉图〈会饮〉中的阿伽通、鲍桑尼亚和狄奥提玛》(Agathon,Pausanias,and Diotima in Platos Symposium:Paiderastia and Philosophia)一文中,布里松阐明了古希腊男性性关系的实践,这对我们阅读与了解《会饮》是一个极其必要的背景。他认为柏拉图是在评论对知识的欲求,即智慧之爱(philosophia)的同性恋习俗。狄奥提玛的颂词对这种评论至关重要,她用“孕育”的形象取代了“传播”的形象,用“灵魂”的美取代了“肉体”的美。
在《柏拉图的女性隐喻》(Female Imagery in Plato)一文中,安吉拉•霍布斯试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将柏拉图提出的哲人的孕育形象放入他文集中关于“女性”和“男性”形象的语境中,那么我们对这一孕育形象的理解就会被极大地丰富。有一种流行的女权主义观点认为,柏拉图盗用并最终遮蔽了女性,但霍布斯不赞同这种观点。对柏拉图的理解一旦到达某个程度,我们就会得知,他同时乐于接受作为男性的哲学家和作为女性的哲学家,因为性别在他的哲学阶梯中并不是关键因素。在文本中,柏拉图并没有明确地否定女性角色,他同时运用了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并以此说明我们应该把自己从不相关的文化约束中解放出来。
在《法庭上的柏拉图——〈会饮〉对法律理论的惊人影响》(Plato in the Courtroom:The Surprising Influence of the Symposium on Legal Theory)一文中,杰弗里•卡恩斯评论了近来一些受到争议的、涉及同性恋的法庭案例[《罗默诉埃文斯案》(Romer vEvans)、《鲍尔斯诉哈德威克案》(Bowers vHardwick)以及《劳伦斯诉得克萨斯州案》(Lawrence vTexas)]。他在建构主义同性恋学说与本质主义同性恋学说——那些案例经常以这些学说为基础——的对峙中展开讨论,并评价了在何种程度上这可被认为是《会饮》的一份适当遗产。
第四编《会饮》的回响
最后这一部分探究了柏拉图的《会饮》对后来的艺术家及作家的影响。在《柏拉图〈会饮〉与古代小说传统》(Platos Symposium and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Fiction)一文中,理查德•亨特(Richard Hunter)论证了《会饮》与小说之发展的紧密关系。他通过探究古代小说是如何使用和模仿《会饮》中的主题的,来阐明《会饮》与古代小说的关系。亨特认为,柏拉图的作品预示了后来的古代小说之形式和内容的发展。
詹姆斯•莱舍(James Lesher)在《柏拉图〈会饮〉的一些著名后像》(Some Notable Afterimages of Platos Symposium)一文中鉴别并描述了大量由柏拉图的杰作《会饮》所激发的艺术作品。他同时提出疑问:在柏拉图的所有对话中,为何仅《会饮》有大量的6视像回响?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会饮》对话中的“爱”这一话题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在于对话中含有众多的戏剧性元素,在于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的形象极富感染力,在于对话缺乏清晰而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信息故而未能限制其魅力。
在《柏拉图〈会饮〉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回响——从布鲁尼(1435)至卡斯蒂隆(1528)》[The Hangover of Platos Symposium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from Bruni(1435)to Castiglione(1528)]一文中,迪斯金•克利(Diskin Clay)贡献了一篇关于《会饮》融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文学之种种方式的力作。克利聚焦于皮埃罗•贝默波(Pietro Bembo)的《阿什罗》(Gli Asolani)、斐奇诺对《会饮》的评注即通常所谓的《论爱》(De Amore)以及卡斯蒂隆(Castiglione)的《朝臣》(Il Cortegiano),逐一说明了这些著作如何受柏拉图模式的影响,又如何转变了这一模式。
大卫•K奥康纳(David KOConnor)所著《诗人雪莱与史蒂文斯笔下的柏拉图式的自我》(Platonic Selves in Shelley and Stevens)一文,探究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其追随者在其诗篇中对《会饮》一文所做的回应。奥康纳认为早在雪莱(Shelley)翻译《会饮》的三年前,雪莱已然在其诗篇《阿拉斯托尔》(Alastor,1815)中预见到了诗篇与《会饮》之间游丝细密的联系。文中奥康纳依托上述两个文本解读了苏格拉底颂词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在苏格拉底对爱若斯创造性力量的价值强调中可见作为“自恋投射”(narcissism projection)——一个关键的浪漫主义观念——之必要元素的爱欲观念。同时,奥康纳通过信仰柏拉图主义的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探究了关涉自恋的主题,史蒂文斯最具特色的诗篇中充斥着上述主题。因此,雪莱与史蒂文斯可以被视为《会饮》最为审慎的读者和评论家;他们重视柏拉图式上升的意义,但更加强调自由的价值。
詹姆斯•莱舍
黛布拉•尼尔
弗里斯比•CC谢菲尔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爱之云梯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