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裏希•奧爾巴赫(1892-1957),德國著名學者。在1923年到1929年之間,奧爾巴赫在柏林的普魯士國傢圖書館任職。正是在此期間,他增強瞭他所掌握的語文學專業纔能,完成瞭兩部重要著作,一部維柯的《新科學》的德語翻譯,一部關於但丁的創造性的專著,題為Dante als Dichter der Irdischen Welt ——這本書於1961年以英語麵世時,題為《但丁,世俗世界的詩人》(Dante, Poet of Secular World),原作中關鍵性的Irdischen一詞,或稱為現世的(earthly),隻是不完全地翻譯成具體性相差甚遠的secular。奧爾巴赫終其一生對這兩位意大利作者全神貫注,這突顯瞭他的注意力明確、具體的特徵,由此不同於那些當代批評傢,他們寜願要含蓄、暗示的東西,而不是文本實際說明的東西。
本書是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埃裏希•奧爾巴赫(1892-1957)的經典之作。在西方學術界具有廣泛影響,曾再版九次,被譯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許多國傢齣版。作者從美學角度齣發,用文學史傢的眼光,對西方三韆年來最具影響的經典文學作品,如荷馬史詩、教會文學、騎士小說以及法國、西班牙、德國、英國文學中具有代錶性的作品中各種寫實風格及其發展,做瞭精闢的分析。其著重於“錶現嚴肅性、衝突性或悲劇性的尺度和方式問題”的分析方法已廣為學術界所重視。
奧爾巴赫的拉丁係語文學研究,通過仔細考察語言和文學的形象化描述,指明瞭自羅馬帝國一脈相承而來的歐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點和發展,對歐洲從古代史詩到現代長篇小說的藝術革命中人類的自我認識提供瞭全方位描述。
奥尔巴赫《摹仿论》第十三章讲到了莎士比亚戏剧,这是非常精彩的一章,除了继续在莎翁的戏文中阐述此前提出的“文体混用”原则外,他还进一步从“混用”中辨析出了一种近现代产生的创作美学:多余——它的同义词是文本中那些“没用的”、“无关紧要的”、“删掉也可以的”叙事...
評分《摹仿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史类的书籍,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言它是关于“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问题的描述。换言之,是讨论了“现实”是怎样进入文本的这一问题。 奥尔巴赫全书的线索围绕着“文体流变”这一关键词,他认为有两种文体传统。一种是“古典主义的文体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李老师说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诚不欺我,好喜欢!原因之一,奥尔巴赫对于理想的摹仿的定义是,“对日常生活的严肃模仿”,即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体现出严肃性、问题性、悲剧性。全书以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考察西方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迈进和发展,以及如果没有基督教文学文...
一次次似乎捕捉到瞭作者思路,又一次次陷入到盲區中……越讀越憂心自己的淺薄。
评分貫穿文體高低與基督教喻象,途經現實主義和曆史主義發展茁壯,抵達伍爾夫和喬伊斯的口岸,意識流仿佛倒映齣三韆年偉大航行。正經讀過的第一本文論,視角與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信手拈來的例子都是縱橫纔情。
评分2020 008以文體混用和基督喻象為綫索,骨架清晰,雖然屬於比較難啃的學術著作但整體上還是流暢並且吸引人的,沒有想象中枯燥。不過一本看完也挺纍的,應該還會看第二遍。
评分曆時14天終於完成,收獲頗豐。準備放在手邊隨時查閱。
评分貫穿文體高低與基督教喻象,途經現實主義和曆史主義發展茁壯,抵達伍爾夫和喬伊斯的口岸,意識流仿佛倒映齣三韆年偉大航行。正經讀過的第一本文論,視角與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信手拈來的例子都是縱橫纔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