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回应

冲击与回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邓嗣禹(1905—1988),湖南常宁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译者陈少卿,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出版者: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作者:费正清
出品人:
页数:376
译者:陈少卿
出版时间:2019-6
价格:72.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3922470
丛书系列:汗青堂
图书标签:
  • 费正清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近代史 
  • 中国史 
  • 历史学 
  • 社会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

◎ 编辑推荐

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 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现代读史更多的是接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个人又会看到怎样不同的历史面向呢?这本史料与评论的汇编是我们的尝试。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名人推荐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作品。我们甚至无法以三言两语概括本书所呈现史料的珍贵性。作者在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时对这部作品做了精彩勾勒,他们对近代中国思想家的评论极具启发性。

——《美国历史评论》

对于那些喜爱思想史的人来说、本书是对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领域的文献的汇编及评论的完美结合。作者将学界的研究成果精炼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很难想象这竟是费正清在二十多岁时便写就的书。那时应是他最初把中国当做自己研究对象的时候。上世纪二十年代,他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深入到中国的社会中去,年轻的他仅能接触一些文献,并且还是不全面的、相对狭隘的文献,那时候的西方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蔑视与不屑。这本书就是...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6/25/%e5%86%b2%e5%87%bb%e4%b8%8e%e5%9b%9e%e5%ba%94/ 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费正清、邓嗣禹 / 陈少卿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6月25日  

评分

本书是费正清1956年为西方学者编写的中国近代思想文献资料,其中传达了他的“冲击与回应”解释。 在中学的最后一年读此书,才发觉“冲击与回应”解释已经贯穿了中学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成为仅次于唯物史观、革命史观的历史解释。书中所摘录的作品,大概也有1/3在历史材料题中见...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6/25/%e5%86%b2%e5%87%bb%e4%b8%8e%e5%9b%9e%e5%ba%94/ 冲击与回应:从历史文献看近代中国 费正清、邓嗣禹 / 陈少卿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工作室微信2019年6月25日  

评分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汉学家,尤其是美国汉学家,在这些汉学家中最有名可能要算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费正清了,他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史著名的“冲击-回应”说,对中美两国的近代史研究都影响深远。 费正清关于“冲击-回应”说的开山之作便是最近刚刚引进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出版于1953年,精读后心情复杂。第一,冲击回应模式仍是解释近代中国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传统社会与西方影响的互动共同塑造了近代和今日中国;第二,六十多年前欧美对我们如何对付他们的各种路数和奋斗之路已很清楚,今天我们不少学者却还思想僵化,如在梦中。本书主旨是面对西方强势扩张,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文明和空前大变局,又如何为存续本国而奋斗,冯桂芬说“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务”。本书以1839到1923几代先锋人物为案例,以奏折、日记、文章、信件为核心史料再现真实想法,其中曾纪泽与慈禧、康有为与光绪、伊藤博文与光绪的聊天记录引人入胜。通过本书,我看到三点,中国的奋斗道路从晚清改革到中共成立有个脉络和逻辑,晚清士大夫改革时常以康熙用西学和日本维新作为纵横榜样,一战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开始发生根本分裂。

评分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评分

作为材料包给五星,作为著述本身,四星比较合适

评分

印象最深的还是《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幻想的~150年过去了,我做到了嘛?可以做到嘛?

评分

沿着心理-思想研究路径,即近代中国如何创造新的价值体系以替代旧的,关注的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如何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明,如何存续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作者通过展示中国当时精英的思想转变的最重要文献来说明这一点,从最初的朦胧,到后来的中体西用,再到后来的新政、革命,乃至各种思想的争鸣。从这个角度来说,冲击-回应无疑是合适的,这些转变不放到这个大背景下确实是无法理解的。体用之争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反应的线索,甚至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这种变化恐怕也一直是现代中国如何处理与传统中国遗产的最重要问题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