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江西修水(義寜州)人,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少時在南京傢塾就讀,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十年動亂期間,他遭到殘酷摺磨,1969年10月7日逝世於廣州。
本書是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關於魏晉南北朝史的講演錄,由萬繩楠教授根據聽課筆記和相關資料整理而成。陳寅恪先生研究史學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古史學的研究對當代影響*巨。但是在其留存和已版的作品中,尚無係統的斷代史之作,本書則能補陳著之闕,因而被譽為“稀世之珍”。本書雖非陳先生的原著,但仍較為真實地體現瞭陳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方麵的研究成果。本書共分二十一篇,覆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等諸多方麵,提齣瞭許多新見解、新問題、新發現:如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統分,陳朝是南方蠻族創立的朝代,東漢、孫吳和西晉的統治者屬於同一個階級等。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是由萬繩楠先生在1947年至1948年於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學習期間,聽陳寅恪先生講授魏晉南北朝史時的筆記。但是筆記通常是簡略的,為整理成書,萬先生參考瞭50年代高教部代印的陳寅恪在中山大學曆史係講授兩晉南北朝史時所編的引文資料,以及1980年上海人民齣版社齣版的《金明館叢稿初編》《二編》等相關的論著整理而成,並力求符閤陳寅恪先生的觀點。
一般而言,陳寅恪先生的論著大都需要具有一定學力的人纔能讀懂。但是本書則彆是一番風味,它用俗語娓娓道來、條分縷析、高屋建瓴、鞭闢入裏,不僅讓人領略瞭陳寅恪這種大傢的學術思想,而且也提供瞭知人論世的典範。閱讀是書,給人留下印象*深的可以概括為兩大特點:一曰清通,一曰簡要。
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初由安徽黃山書社於1987年齣版發行,1999年曾經進行第2次印刷,前後印數共7000冊。2007年步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依據黃山書社版策劃齣品瞭插圖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由貴州教育齣版社齣版發行。貴州教育版自發行以來深受廣大曆史愛好者和喜愛陳寅恪者所推崇,僅根據2014至2018年之間的數據顯示,印數就已發行78000冊。
本次天津人民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仍是由步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齣品,對於內文和插圖逐一進行瞭認真校對修訂。其中,正文和引文僅修正“脫、訛、衍、倒”四種現象即約有二百處,標點符號和行文規範修訂者更多;另外,鑒於先前所用配圖存在圖像模糊不清、圖畫信息錯誤和圖文氣質不協等問題,本次再版則將先前89幅插圖重新更換或修訂為76幅,努力做到圖文相契閤,同時並配有超過12000字的圖注說明,更加便於讀者深入理解原文內容和相關常識。
作為魏晉南北朝史領域的學習入門書,本書既不失為一部分量沉重的專門學術著作,同時也能滿足廣大普通魏晉南北朝曆史愛好者的閱讀需求。其清通簡要的特點,決定瞭其既能陽春白雪,亦能下裏巴人,使學習與研究兼得。放眼同類優秀圖書,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和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失之於繁,不便於廣大普通讀者閱讀;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和鬍阿祥《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作為後齣著作,一則失之於簡,不便作為研究用書,二則諸多問題仍然未脫陳氏影響。總之,新版《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實可視為“稀世之珍”,學習和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不可缺少的必讀書之一。
鑒於本書內容品質和以往閱讀經驗,本書不僅適閤具有一定曆史學基礎(曆史學本科及以上學力)的學生和老師進行閱讀和研究,也適閤樂於學習勇於挑戰的廣大曆史愛好者和陳寅恪景仰者閱讀和學習。
民国年间,中国治史曾达到这样的高度,恐怕至今仍能令诸多史学家汗颜。《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并非陈寅恪自己所著,而是陈寅恪在清华历史研究所任教期间一位叫万绳楠的学生,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这种程度的转述难免有疏漏和扭曲,但哪怕是嚼饭喂人,《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評分 評分 評分当我端着它准备去厕所的时候,我想发这样一条状态: 所谓堕落就是以前端着一本《庄子》的打印小册子可以在厕所里蹲半个小时,现在拿一本《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五分钟就出来了。 而事实是,四十分钟以后我才艰难地撑起麻木的双脚走出来。 这书的浅显当然是原因之一。看《元...
評分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看到一张竹林七贤的石刻拓本。年代未知,画工粗糙,人物也不对。七人中次幼的阮咸五绺长髯,叔父阮籍却被画成颌下无须的少年,是倒了辈分,错了长幼。古往今来以七贤为主题的画作多极了,不知为何会选这张。 阮籍名头太大,没什么可补充的。青白眼...
二刷易中天品三國的時候,一起看的這本書。主要是講曆史理論知識,作為非曆史專業的人來說,學習到瞭很多曆史分析方法和看待曆史的角度。需要一定的史實基礎。
评分還有什麼能夠說的嗎?許多關於魏晉南北朝的權威觀點和論述首提者都是陳寅恪先生。涉及領域和知識深度我這種普通人隻能看看而已,最後就是自己實在對佛教史沒有那麼感興趣,最後一章看得囫圇吞棗。
评分非常厲害,對史料的梳理歸類、對比分析能力極強。萬作序裏說什麼資産階級史學傢就比較扯瞭。如果以前這些史學大傢的課堂都有錄音流傳下來就好瞭。
评分五鬍種族一篇精彩之至,結尾乃由血統而及地區而及該地文化接受與否影響種族認同:四兩韆斤,三百年遷徙融閤於此可見一端。篇十二,南朝士族居都邑,北方宗族治農業,隋唐後故不復聞王謝。佛教三題,於華夷交通小處見大文章,此種功夫海內獨步。
评分第一次“教授的教授”的書,感覺在大師麵前,知識匱乏的自己過於渺小瞭。本書,引經據典,抽絲剝繭,敏銳觀察,縝密思考,見地獨特,令人摺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