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學出身,大學時期開始寫作,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與友人合辦文學雜誌《字花》,2006年創刊。現於明報、星島、經濟、文匯等報章撰寫專欄及評論,為港台文化節目「思潮作動.文明單位」主持,在藝術中心及各中學教寫作餬口,亦參與「青文臨時小組」。本土行動成員,於天星碼頭工地和皇后碼頭均曾被警察清場抬出,因此被指接近波希米亞,而非小資。
身份甚多,卻無職業;不用上班,但忙得不可開交。既有憂鬱症,又是工作狂;忙到失眠,卻還是窮。本書寫她日常面對的微物或者大事,聲音低柔、情感斑駁,據說在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她這個樣子的。
本書為鄧小樺於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間,明報世紀版專欄「meanwhile.斑駁日常」之結集。專欄篇幅短小,每篇附有snap shot照片,傳達生活中的微妙瞬間,比起傳統專欄,更具清新氣息和時代感。本書中從作者個人日常獨居,寫到人際情感,再到城市的熱門話題;以用個人私己的顯微鏡,看到在地的城市面貌和世界的規律。本書題材在地(local),寫法則較接近西方的隨筆試寫(essays),細膩情感中有哲理閃光,在本地專欄中是異軍突起。
本書還包括中文大學教授樊善標先生和小說家謝曉虹小姐的序文,提供多元的角度,閱讀這位年輕而急速冒起的作者,還有她的城巿--香港。
很久没有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是句句到心的,这几年。直到看到她的字,那些零碎的,缓慢的絮语,却字字看到这个人对自我刻画的精确。甚至在她那里,看到自己。了解那种对立而互爱,或急或缓,对内又外的情绪。 有段日子,眼睛有一半看不见了。日间,我带着书,和另一个朋友去了公...
评分很久没有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是句句到心的,这几年。直到看到她的字,那些零碎的,缓慢的絮语,却字字看到这个人对自我刻画的精确。甚至在她那里,看到自己。了解那种对立而互爱,或急或缓,对内又外的情绪。 有段日子,眼睛有一半看不见了。日间,我带着书,和另一个朋友去了公...
评分很久没有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是句句到心的,这几年。直到看到她的字,那些零碎的,缓慢的絮语,却字字看到这个人对自我刻画的精确。甚至在她那里,看到自己。了解那种对立而互爱,或急或缓,对内又外的情绪。 有段日子,眼睛有一半看不见了。日间,我带着书,和另一个朋友去了公...
评分很久没有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是句句到心的,这几年。直到看到她的字,那些零碎的,缓慢的絮语,却字字看到这个人对自我刻画的精确。甚至在她那里,看到自己。了解那种对立而互爱,或急或缓,对内又外的情绪。 有段日子,眼睛有一半看不见了。日间,我带着书,和另一个朋友去了公...
评分很久没有觉得一个人的文字是句句到心的,这几年。直到看到她的字,那些零碎的,缓慢的絮语,却字字看到这个人对自我刻画的精确。甚至在她那里,看到自己。了解那种对立而互爱,或急或缓,对内又外的情绪。 有段日子,眼睛有一半看不见了。日间,我带着书,和另一个朋友去了公...
重读,几乎已经隔了一个时代。
评分彼时是世纪初的香港,刚刚回归十年,小桦还保有关于广州的鲜明记忆,双城对照中,她已然是“我城”那方,毕竟仍然以为还有其他可能与希望——虽然还年轻的她也敏锐地意识到那些侵吞蚕食……但她还未历经其后的所有,不知道那只大手覆下来,原来可以暗成这样……
评分還可以吧。
评分本书收录的专栏形式很特别,每期三篇各五百字刊出,得以形成同一主题的思辨呼应。作者的热,由心底涌出来,给人写同学录写到水蛇春咁长以至于不认识的同学也慕名而来;给电影节排表为了进入不同的世界并热切地询问朋友师长的行程但「同行是有尽头的」;写春天最后写到胡兰成的文字春和日暖但心底某处有个冷得凝霜的深潭,任女子投水自尽;写文学偶像「粉丝太多,连倾倒也要抢闸」,我为这句子即时呼吸停顿。她在节目上曾说忘性大,十年前的文字可供对照,「我遗失东西往往是因为在想事情,或者同一时间超过做一件事,在车上一边吃雪糕一边看书一边讲电话,书就不见了。都是琐碎的生活而已,非因撕心裂肺的大变。维持琐碎,需要无以计数的代价。」在我看来她已言无不尽,倾尽内心的挚诚。对了,看完她就想找柴门文「同班同学」来看看。
评分“拥有一个卖文字为生的朋友实在是一件让人战栗不安的事” 因为这句话看的书 日常里总有瞬间闪动明灭的光 在别人看来 两个健谈的人 加起来可以填平一整个的海 这个人就是有着连空气颜色都改变的力量 尽管周身都是接近极限的疲倦气息 但习惯独处的人 只有遇到相同频率的人 才会熠熠生辉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