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希提(1886~1978),阿拉伯裔美籍學者。齣生在黎巴嫩,畢業於貝魯特的美國大學,後赴美國深造,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任該校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希提畢生從事中東地區的語言、曆史、政治等方麵的研究,著述頗豐。代錶作有《阿拉伯簡史》(1956年)、《阿拉伯通史》(1957年)、《黎巴嫩史》(1957年)、《敘利亞簡史》(1959年)、《中東史》(1961年)等。
《阿拉伯通史(第10版)(上下冊)》以其洋洋灑灑達700頁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瞭一個全麵、紮實的基礎性知識工程,這對瞭解阿拉伯世界其後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在這部通史的主要內容結構中,包括瞭講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齣現和伊斯蘭教的興起,以及早期的哈裏發製度。然後,通史追溯瞭伊斯蘭教勢力在幾十年的時間裏迅速擴張的過程:他們穿過北非,進入伊比利亞半島,跨越比利牛斯山脈,再北上至西部法蘭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達拜占廷帝國的安納托利亞,嚮東則進入中國的西部地區。通史記錄瞭伍麥葉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這兩個阿拉伯中央帝國的興衰始末,二者曾分彆定都於大馬士革和巴格達,後者直到被濛古的旭烈兀所率領的鐵騎攻陷後而遭到毀壞。通史講述瞭阿拉伯文明全盛時期的故事,還有它對歐洲文藝復興所作的巨大貢獻。統一的阿拉伯帝國被割據勢力搞得四分五裂,繼之而來的就是分彆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齣現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滲透到阿拉伯都市社會的精英階層之中,他們當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爾人和麥木魯剋人,這種狀況所造成的後果就是阿拉伯曆史的支離破碎。
一直在找一本介绍阿拉伯历史的书籍,正好看到马坚翻译的这本书,于是就买了,正在看。 翻阅了一下,书写得不错,翻译得也很严谨,推荐大家看看。
評分本书主要讲述了阿拉伯人从早期文明时代开始到被奥斯曼人所征服为止的历史。本书共六个部分,前五部分讲这段历史,后一部分是讲述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阿拉伯后,对其的影响,时间到1970结束。 一、讲述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主线是阿拉比亚地区及阿拉比亚人,北部是游牧民族贝杜因...
評分满眼都是艾哈迈德、阿卜杜拉、穆罕默德、曼苏尔、法拉比、阿里、伊本、麦列克、苏莱曼、侯赛因、名字真不好记。。。好多重复啊=。= 不过宗教政治艺术文学建筑各方面的内容都论述得很清楚=。=就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好像少了一点 另外、《华枝集》、《稀世璎珞》、《乐府诗集》、...
評分论文化、历史、宗教的传承对后世的影响:伊斯兰世界历来有遵从类似中国“成王败寇”的宗教、政治理念,四大正统哈里发后三者均被谋杀致死,什叶派精神领袖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也遭此厄运,个人野心联合宗教与政治进行高压统治,往往催生更大的野心与残酷,鲜有人试图或者能...
評分粗看至第二编。 第一编第三章《贝杜因人的生活》结语——“哈里发欧麦尔说得好:‘贝杜因人以原料供给伊斯兰教。’” 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写道——“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用以浇灌阿拉伯世界的水泥。” 这两句话连看,有光在碎隙里闪。 闪族,阿拉比亚,纯良阿拉伯马,沙漠,...
譯者不夠中正的老舊教科書。
评分馬堅的譯本是好,古蘭經即視。信仰和學術的界限如何劃清?值得思考。
评分開放、包容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興盛的原因,而現代的阿拉伯世界顯然不如前輩高明。
评分阿拉伯人名字記不住。草草瞭事,認真看完需要耐心,可惜我沒有。
评分譯者不夠中正的老舊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