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红与黑》分为上下两卷,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小城、市长、穷人的财产、父与子、谈判、苦闷、情有独钟、纷坛世事、乡村之夜、人穷志大、如此良宵、一次出门、镂花长袜、英国剪刀、鸡鸣、翌日、第一副市长、五驾亲临维里业、痛定国痛、匿名信、与一家之长的谈话、一八三0年的行事方式、当官的烦恼、首腐、神学院、世界或富人之所缺、初次经国、圣体瞻礼、初次提升、野心勃勃、等详细内容。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勒城。他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1799年,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当地的中心学校,来到巴黎,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参加了战争。
直到1814年,拿破仑垮台,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被“扫地出门”,他才不得已离开巴黎,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那里读书、写作,并且与意大利的革命党人交往密切。1830年“七月革命”后,司汤达被任命为意大利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直至1842年逝世。
司汤达写作很勤奋,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著名的短篇小说有《瓦尼娜·瓦尼尼》;长篇小说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亨利·勃吕拉传》等。除此之外还著有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等。
在翻开《红与黑》之前,我满心以为,会看到一个脚踏两只船、靠女人上位的渣男,是如何翻船受死的大快人心的故事。 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在结尾的时候,为他流泪,心痛得辗转难眠。 这不能怪我误解他。近两百年来,有无数读者跟我有相同的误解。因此,我打算梳理一下《红与黑...
评分1.读“古典作品”的风险,在于重述过n遍后的情节走向,已造成了某种复述模式的经典性乃至排他性。像《红与黑》这样一部总体上仍遵循着19世纪小说线性叙事规程的作品,大可以在140字之内概述剧情而无大异议。即便它所提供的剧情意外,也已在反复重述中被提炼为某种“典范”(比...
评分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1.读“古典作品”的风险,在于重述过n遍后的情节走向,已造成了某种复述模式的经典性乃至排他性。像《红与黑》这样一部总体上仍遵循着19世纪小说线性叙事规程的作品,大可以在140字之内概述剧情而无大异议。即便它所提供的剧情意外,也已在反复重述中被提炼为某种“典范”(比...
评分莎乐美是古巴比伦国王希律王与其兄妻的女儿,她拥有夺魂摄魄的美貌。为看她翩翩一舞,国王愿意献出半壁江山。可这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只对先知约翰一见钟情,她热烈向其表白,希望获得心上人一吻,却遭到后者毫不留情的拒绝。莎乐美由爱生恨,为希律王献上惊鸿一舞之后,要求国...
让尼采读后惊叹找到了同胞的作品。在我读来,却有一丝不适:从内容上看,《红与黑》固然十分出色,于连这个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某种时代精神的凝缩:大革命后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使得出身平凡的人第一次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但同时这种机会又不啻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人在其中表现出多数时候怯懦、偶尔又极端大胆的性格,同时在内心开始出现了“腹诽”,即对固有社会阶层和名存实亡的传统价值的质疑,以及对莫名其妙地遭遇的“碍事的他人”的厌恶。于连的爱情也是如此,炽烈中也夹杂着私心。但我比较难以欣赏小说的行文风格,似乎是在事件的外观上滑行,描写心理时也只有理性的判断,到了足以展现灵魂深度的地方却又一笔带过,缺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与自己、与神的直接照面和深刻冲突,这使得内容与形式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
评分喜欢
评分一边觉得于连真是令我生厌一边觉得我怎么这么像他。不知道是司汤达的问题还是译者的问题,有时候语言平白甚至可以说是尴尬。有些地方前言不接后语,情节和人物行为都很突兀。司汤达说他从民法学习写作,果然小说语言就显得很过于平铺直叙而寡淡,巴尔扎克理解他的思想不理解他的艺术,我想原因可能一部分在此吧。但是的确是对1830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写照,时至今日于连这样的人也依旧很多。一边鄙视着上层社会一边拼了命往上爬。3.6左右。
评分喜欢
评分与俊友对比着读,很有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