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耶特·比彻·斯陀夫人(1811~1896),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北部康涅狄格州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喜欢读书,爱好文学,尤其喜欢拜伦、司各特等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她做过教师,也参加过一些文学活动,1852年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问世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从而使她一举成名。她的其他著作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叫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诗。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著名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林肯总统在接见斯陀夫人时,称她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精华版)》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汤姆叔叔的小屋(精华版)》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请勿怜悯他!面对这样的生与死,怜悯是不合适的! 汤姆用自己强大的灵魂战胜了架在他身上的悲惨的命运。
评分 评分 评分今天年轻的读者在阅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时,多半会感觉有些过时。诚然,节奏缓慢的叙事、大量过于明显的说教以及无甚悬念的情节等特征与时下的小说比起来的确显得有些拖沓,不过若是考虑到斯托夫人是在1852年将它发表出来,而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太平天国时期,那么我们就...
小学时候读过删减版,今年重读感觉反而少了很多感动。首先书里有太多关于宗教的观点和讨论,不懂宗教读起来感觉就很啰嗦。其次也许是我喜好读一些节奏比较快的故事,这种慢悠悠的过程不是很抓我。再其次是现在看来,像汤姆这样虔诚等救赎,似乎已不适于当下的观点。汤姆绝对是个虔诚的教徒,因此引导他成了一个好人,非常好的人。时代和制度限制下也许只能将希望寄托宗教。不过以当下个人来说,有些事情还是可以靠自己去开拓去创造的。没有锋芒的善良只能伤了自己。
评分找不着在图书馆大甩卖里的屌丝版本了。。只记得人名翻译的奇特,但还是止不住和着小黑奴们一起幻想逃亡奔向自由。。
评分初中。发现初中的外国文学真的很多啊。后来怎么越来越差劲
评分奴隶制的魔抓和基督的魔力贯穿全书,充分说明了美国对个人权益、自由、信仰的权力的保护的根本。自由如此难觅,一个个人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换来了美国今天的伟大和富强,那些牺牲的黑奴、被暴行糟蹋的躯体和无法泯灭的精神,都在自由女神像上体现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追求公平、正义、自由的队伍中。
评分确实是一本没有浪得虚名的名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