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舆论史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林语堂 新闻 传播学 舆论史 传媒 历史 舆论 社会学
发表于2025-04-15
中国新闻舆论史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陈丹青有句话,他说他不慕今人慕古人,说得就是民国范儿。1895开始的新闻界彻底折服我,盛世时期500多本刊物,一份报你可以查封,但是 查封之后换了刊名继续办。学新闻史的时候我读到于右任先生三办民报,那段我是哭着看完的。回到书,译者及备注相当翔实,不少笔误口误都有纠正。据说上海人民的这本最好的版本。
评分陈丹青有句话,他说他不慕今人慕古人,说得就是民国范儿。1895开始的新闻界彻底折服我,盛世时期500多本刊物,一份报你可以查封,但是 查封之后换了刊名继续办。学新闻史的时候我读到于右任先生三办民报,那段我是哭着看完的。回到书,译者及备注相当翔实,不少笔误口误都有纠正。据说上海人民的这本最好的版本。
评分千万别读人大出版社那版的
评分史料翔实,颇为可读
评分文中跳出来的“林氏幽默”真让人开着一笑,译者很用心。若要了解,最好先看了本中国新闻通史,毕竟里面硬伤太多。放到现在,里面的语言仍有借鉴意义。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福建龙溪人。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后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32年后陆续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推动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6年旅居美国。1947年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6年定居台北。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份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时间公共批评。
作者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再作者看来是民主再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再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在书的序言中就提到,本书是讲舆论史,而非新闻史。想来林语堂老先生是相当重视public opinion,即民意的表达的。在他的观念中,新闻是不能表达民意的,只有舆论是可以的,所以呕心沥血著了这本书。 从序言开始到最后一章,精彩之处可圈可点,读后让人欲罢不能。按说史...
评分在书的序言中就提到,本书是讲舆论史,而非新闻史。想来林语堂老先生是相当重视public opinion,即民意的表达的。在他的观念中,新闻是不能表达民意的,只有舆论是可以的,所以呕心沥血著了这本书。 从序言开始到最后一章,精彩之处可圈可点,读后让人欲罢不能。按说史...
评分现在才想起来,寒假在晓风书屋里,抱着包括《光荣与梦想》这样的大部头在内的3、4本书时,拖着行李箱迟迟留恋,翻看这本橘红色封面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是因为什么。 因为它的副标题,“一部关于民意与专制斗争的历史”。 原谅我成为眼球动物,书籍的装帧和CD的封面设计往往...
评分这不仅是新闻学专业的必读书,也是任何对中国舆论文化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欲从文化史角度了解中国古现代的新闻、舆论,我认为本书和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以及阿英先生的《晚清文艺报刊述略》,是三本最值一读的书。相较之下,方汉奇先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更是学者...
评分还是古代部分的舆论分析更见其意义。后面近现代部分都是史料,还不及方汉奇那课本来得详细,不过,奇闻异事倒是诉说得详尽。另外,林大师论及的在中国古代媒介缺失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文人学士以及有识之士在舆论形成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是,我的疑问是,书中论及的舆论行...
中国新闻舆论史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