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

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周裕鍇
出品人:
頁數:435
译者:
出版時間:2019-6
價格:6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914143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闡釋學
  • 古典文學
  • 周裕鍇
  • 文學研究
  • 語言學
  • 方法論
  • 文學
  • 古典文學及研究
  • 中國古代哲學
  • 闡釋學
  • 文獻研究
  • 思想史
  • 學術史
  • 文本解讀
  • 儒傢思想
  • 經典詮釋
  • 文化傳承
  • 知識傳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於2003年由上海人民齣版社齣版,今作若乾修訂,由復旦大學齣版社重版。全書以西方闡釋學理論為觀照,以中國學術史為對象,對中國古代內在俱足的闡釋學理論和誕生於中國文化土壤之上的闡釋學傳統作瞭係統的分析和研究,進行瞭理論上的歸納和總結。本書認為,先秦諸子的論道辯名,兩漢諸儒的宗經正緯,魏晉名士的談玄辯理,隋唐高僧的譯經講義,兩宋居士的參禪說詩,元明纔子的批書評文,清代學者的探微索隱,各有其標舉的闡釋理論或闡釋方法,體現齣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誕生於中國文化土壤上的獨具特色、自成體係的闡釋學理論足可與西方闡釋學理論相媲美。本書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異,力圖建構中國古代闡釋學的理論網絡,以實現東西方文化之間有體係的跨文化對話。

作者簡介

周裕鍇,男,1954年生,四川雙流人。1984 年於四川大學中文係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3 年晉升教授。 1997年獲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現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蘇軾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學術團體任職有韓國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主要擅長於宋代文學、尤其是宋代禪宗文獻的整理和禪宗文學的研究。著作有《禪宗語言研究入門》《宋代詩學通論》《百僧一案》《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法眼與詩心》等多部,發錶相關論文多篇。

目錄資訊

內容提要 / 1
ABSTRACT / 1
前言 / 1
第一章 先秦諸子論道辯名 / 6
一、循名責實:指稱與世界 / 7
二、知者不言:真理與體驗 / 18
三、盡言盡意:形上等級製 / 25
四、以意逆誌:意圖的重建 / 35
五、知言知人:理解的循環 / 47
六、見仁見知:象喻性文本 / 55
第二章 兩漢諸儒宗經正緯 / 64
一、陰陽讖緯:神學的詮釋 / 66
二、教化諷諫:政治的詮釋 / 78
三、訓詁箋注:語言的詮釋 / 94
第三章 魏晉名士談玄辨理 / 107
一、言意之辨:正名與無名 / 108
二、得意忘言:九方皋相馬 / 121
三、辯名析理:清談的妙用 / 131
第四章 隋唐高僧譯經講義 / 141
一、譯經:橘化為枳 / 143
二、義解:移花接木 / 161
三、習禪:見月亡指 / 184
第五章 兩宋文人談禪說詩 / 201
一、疑古:理性批判 / 203
二、心解:情性體察 / 213
三、論世:本末探究 / 223
四、釋事:密碼破譯 / 238
五、活參:自由解讀 / 245
六、親證:存在還原 / 255
第六章 元明纔子批詩評文 / 267
一、水月鏡花:抗詮釋文本 / 268
二、醉翁寱語:不說破原則 / 287
三、藉杯澆臆:主觀性闡發 / 302
四、賞文析義:藝術性詮解 / 315
第七章 清代學者探微索隱 / 329
一、返經汲古:文本的復原 / 331
二、通詁明道:本義的確立 / 342
三、實事求是:詮釋的驗證 / 354
四、詩史互證:背景的指認 / 366
五、抉隱闡幽:意圖的索解 / 382
主要參考文獻 / 401
後記 / 418
重版說明 / 42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嘗試建構一個體係!

评分

嘗試建構一個體係!

评分

精彩無比,讀過最開心的古代文學本位的比較文學專著。 中國古代沒有所謂闡釋學,我們不能拿西方的闡釋學套上去,也不能拿中國的東西附會過去。但我們可以把中國古代的東西從這個側麵拎齣來,按其本來模樣不多不少地說清楚,從而展開對話。在我看來這是質佳的比較文學。為此對中國文學傳統首先要有很深刻地道的瞭解,又要對西方傳統有所認知,殊為不易。 此書也有部分論述和文獻解釋可再商榷,對於西方觀念的把握也未見得正確,但瑕不掩瑜,作者徵引和解釋材料的能力確實把諸多問題講得很清楚。立足在論述中國的傳統,沒有刻意去和西方闡釋學對話,對話的因子已經自然地包含在其中,尤為可觀。

评分

總算看完瞭……詩歌闡釋的尺度該如何把握,曾有過零碎的思考,如“知人論世”對象喻性文本的無力,如“妙悟”的無法言銓。習慣做法與宋人相似,釋事、釋史、釋理,追尋作者“本意”,相信文字言語的錶意功能。可又時時感受到闡釋的睏境,我是否臆測瞭呢?朝朝代代的訓詁者、箋注者、評點者,站在彼時彼地,有著作為曆史存在物難以超脫的思維文化“場”。364頁潘江《杜意序》也是我的闡釋理想啊。《十講》還未看,等手頭寬點再買。

评分

嘗試建構一個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