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彼嵩洛

问彼嵩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耿朔
出品人:
页数:276
译者:
出版时间:2019-5-1
价格: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13879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访古行记
  • 随笔
  • 历史
  • 旅行
  • 考古
  • 考古学
  • 仇鹿鸣
  • 艺术史
  • 问彼嵩洛
  • 历史
  • 文化
  • 诗词
  • 古籍
  • 嵩山
  • 洛水
  • 宋代
  • 文人
  • 山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学术游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书中配有多幅图片,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学术意义。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独家呈现。

作者简介

主编耿朔、仇鹿鸣。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国家宝藏》第一期国宝守护人。1984年生,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其中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为美国奥尔布赖特考古研究所访问学人。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央美术 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早期美术史和汉唐考古学领域的研究。学术研究之余,热爱人文旅行和写作,已出版个人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并长期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新闻周刊》《国家人文历史》《中华遗产》《世界遗产》《中国国家旅游》等媒体供稿。

仇鹿鸣,198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0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2008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从长安到河北》等,参与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的点校,并曾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

参与者除两位编者外,还有:林晓光(浙江大学)、胡鸿(武汉大学)、范兆飞(上海师范大学)、孙正军(首都师范大学)、王煜(四川大学)、毋有江(武汉大学)、唐雯(复旦大学),均为当下较出色的青年学者。

目录信息

引言:考察何为/仇鹿鸣 耿朔
中原看遍旧山河/林晓光
经行天下爱嵩洛/毋有江
嵩岳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耿朔
天下之中的苦乐悲欢/胡鸿
惯于石上读春秋/王煜
袁安碑前 巩义窟中/孙正军
螭龙寂寞碑额垂/范兆飞
一块石碑的生命史/唐雯
今月曾经照古人/仇鹿鸣
编后记/耿朔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2017年盛夏,十位国内年轻学者,进行了一次嵩洛访古游,其中即有«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长安与河北之间»的作者仇鹿鸣,«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作者胡鸿这样的史学新锐,也有考古学、文学、美术等多个专业的学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属于研究中古时...  

评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其实相对于文中历史、考古、文化、社会等学科的观感和成果,我更喜欢的是这种北京一诺,嵩洛再会的感觉。 毕业快6年了,我和大学的朋友曾经在同一时间在5个城市看同一场电影,情系心中,情在手上。 人终究是社交性的动物,我一直在记挂着你,也为你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2017年盛夏,十位国内年轻学者,进行了一次嵩洛访古游,其中即有«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长安与河北之间»的作者仇鹿鸣,«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的作者胡鸿这样的史学新锐,也有考古学、文学、美术等多个专业的学者,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属于研究中古时...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你给罗新老师那本书没打5星,看完这本书你一定会回去打五星的!!! (本书3星半

评分

这群人还是写论文去吧……

评分

这群人还是写论文去吧……

评分

一群人,体例各异,有更近于游记的,但更多近乎论文,估计可能都已经有人在自己那篇的基础上发论文了吧。要跟罗新比文笔那是比不过。但是感觉各人态度都比罗新真诚~~~当然无论他们谁,写这些题目,我都只有看着的份儿~~~

评分

包裝推廣是一部多人的文化隨筆,但還是困於青年學者對學術的執念,到頭來還是變成了鬆散的學術論文,有時在懷疑學術共同體到底價值在哪?另外,現今學術機制對文筆的消解太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