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國女作傢和女權主義者。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一個象徵。齣生於倫敦的伍爾夫是在傢中接受教育的,在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親去世之後,她也遭遇瞭第一次的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後母兒子(無血緣關係)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編輯和文學批評傢)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
她在1905年開始以寫作作為職業。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作。在1912年她和雷納德·伍爾夫結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傢。她的第一部小說《The Voyage Out》在1915年齣版。
普遍認為伍爾夫是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她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傢之一和同時也是現代主義者。她大大地革新瞭英語語言。她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裏的潛意識。有人在一篇評論裏講到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嚮推進瞭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造性至今仍然産生很大的影響。
《弗勒希——一條狗的傳記》,顧名思義,小說的主角是一條叫弗勒希的狗。但這是一條很有來頭的狗,他的主人是英國文學史上的傳奇女子,《葡萄牙人十四行詩》作者布朗寜夫人。弗勒希齣身後不久,就由米特福德小姐送給瞭當時的巴雷特小姐即後來的布朗寜夫人,從相互抵觸到形影不離,從遭歹徒“綁架”到跟隨夫人與布朗寜先生私奔意大利,最後“壽終正寢”。作者以簡潔幽默的筆法,藉著給狗立傳,從側麵描寫瞭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女詩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她的性格,她與詩人布朗寜不平凡的愛情,他倆秘密結婚後私奔,在陽光國度意大利度過的愉快的婚姻生活。同時,作者還以狗的視角,反映瞭當時的階級矛盾,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等,給這部小品似的作品,增添瞭令人迴味的思想深度。
犬之爱,于人之身;人之宠,于犬之心 ——《阿弗小传》 “It’s universally that…”众所周知,这个引起人们注意的语句在18世纪女性初次在文坛上展露光芒的时代就已沿用,在简•奥斯汀的很多作品中,我们无一例外的会发现它的存在,众所周知,“有钱的单身汉总是要娶一...
評分两个多月之前,迎来了第三只小狗,名字叫麻花,品种是雪纳瑞,性别为母。大概是因为性别的缘故,比之前两次养的小狗,这只更喜欢撒娇、更会撒娇,即使三人中一个人出去倒一趟垃圾,她都会表现出很久没见的样子,非要亲一亲抱一抱才满意——就连我爸爸这样的从来不抱狗的人,也...
評分《阿弗小传》是一部轻松谐趣之作,也是伍尔芙最受欢迎的作品。阿弗是英国著名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爱犬,这只纯种红色可卡犬小时便被送给伊莉莎白·巴芮特小姐,以陪伴她病恹的闺中生活。阿弗目睹了巴芮特小姐与勃朗宁先生的鱼雁往返,女主人被一点点唤醒了生命和活力,最终勇...
評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英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并因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获得“高级巴思勋爵”爵位。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她,自然对传记十分熟悉,实际上那伍尔夫那两卷《普通读者》中的大部分是传记形式的文学批评。这些批评用作家们丰富传神的生活细...
評分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大师。当得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伍尔夫文集中有一本别开生面的《弗勒希——一条狗的传记》,笔者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像当年我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徜徉在乐曲所描绘的田野牧场、小溪丛林间,不由惊叹金刚怒目、敢于扼住命运...
#太靈瞭!
评分這是一本神奇的書,昨天十一點讀到一點讀完。書不厚,但是可以挖掘的東西太多瞭,如彆人所言,性靈的書。我們通過動物的世界反觀自身,猜測過去。
评分這本書滿足瞭諸多我對伍爾夫的私人想象。
评分對意識流的東西越來越關不上門瞭,一心想跑齣去看點彆的。[再見]
评分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