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著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及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与叶炜合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主持选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维舟/文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评分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日耳曼...
评分维舟/文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评分维舟/文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评分维舟/文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全书由1996-2013年间的29篇文章组成,个人感觉最精彩的应是罗老最得意的《王化与山险》一篇。其次,启发较大处有三:一是“真吏”之“真”与“生、熟”的对照。二为匈奴至蒙古间政权中心,随外部形势在额鄂尔浑、塔米尔、色楞格河的摆动。三北魏命名、赐名举措,所昭示的前期文化面貌实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与楼劲北魏开国文化程度较高对应);而孝文帝之改革并非单纯汉化,如赐汉人单名,以及对石赵以来十六国德运继承的超越,实有回复汉魏传统之更高目标。
评分罗新的史学理念有钟焓不可比的大气:罗新能从德里达中获得启发真是太好了,敢于对其他学科,即使是有科学背书的学科质疑,并直达(不忘)对于史料本身的质疑——罗新笔下似乎特别多,当然这也容易引起争议。只是遗憾似乎没读詹姆斯•斯科特的东西,这对于草原政治组合为何如此多变,因此领袖部落为何如此喜欢创造历史来为现实服务会有启发。我知道自己对于原始语构拟、人群迁移和融合的兴趣由来了:这些属于超越实证主义,又需要想象力,还需要证明自己想象力合理的领域。都属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逻辑空间,即物之间不同于事实的可能组合,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了。适合我这种脑子不够做理论物理学的被淘汰者。
评分页边距怪异,大部分研究也有些年头了,最新成果。
评分罗新的史学理念有钟焓不可比的大气:罗新能从德里达中获得启发真是太好了,敢于对其他学科,即使是有科学背书的学科质疑,并直达(不忘)对于史料本身的质疑——罗新笔下似乎特别多,当然这也容易引起争议。只是遗憾似乎没读詹姆斯•斯科特的东西,这对于草原政治组合为何如此多变,因此领袖部落为何如此喜欢创造历史来为现实服务会有启发。我知道自己对于原始语构拟、人群迁移和融合的兴趣由来了:这些属于超越实证主义,又需要想象力,还需要证明自己想象力合理的领域。都属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逻辑空间,即物之间不同于事实的可能组合,有点像理论物理学了。适合我这种脑子不够做理论物理学的被淘汰者。
评分00年代和10年代的文章简直判若两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