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新,1963年生于湖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著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及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与叶炜合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主持选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日耳曼...
评分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日耳曼...
评分维舟/文 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评分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日耳曼...
评分在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时,有一个差异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在早期统一的大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随之而来的都是蛮族入侵浪潮,但欧洲尽管不断努力,却无法再现“永恒之城”的那种统一局面;而中国则在三四百年后,由隋唐实现华夏重光。那些蛮族的命运也大不相同:日耳曼...
书名叫中古边裔论集,但又收了些两汉的论文,而且跨度较大,有不少上世纪末的论文。名号和墓志没仔细看,说实话刚刚开始看民族史的书,那些文章仔细阅读了估计也不太能理解。但是第二个主题「发现与想象」所收论文可以看得出受王明珂“边缘理论”影响极大。汉赵史和嘎仙洞的那三篇论文基本就是套用王氏学说了。不过由彼伸展出的对民族史研究中的起源研究与认同研究的评骘看起来是很不错的研究综述。
评分基本上最能够反映是罗新老师关于魏晋南北朝史观点的论文集。最好的几篇是《王化与山险》《茹茹公主》,发现与现象部分里中间五篇,名号与传统里关于赐名的几篇,墓志部分可补墓志疏证一书。总的来说,最有启发,也是罗新老师最为强调的几点,①民族是政治构建而非起自血统;②边地民族的华夏化进程,进而展开到政权合法性与民族认同、血缘构建、地域人群的关系,以及华夏传统的接受、改造与重塑。
评分基本上最能够反映是罗新老师关于魏晋南北朝史观点的论文集。最好的几篇是《王化与山险》《茹茹公主》,发现与现象部分里中间五篇,名号与传统里关于赐名的几篇,墓志部分可补墓志疏证一书。总的来说,最有启发,也是罗新老师最为强调的几点,①民族是政治构建而非起自血统;②边地民族的华夏化进程,进而展开到政权合法性与民族认同、血缘构建、地域人群的关系,以及华夏传统的接受、改造与重塑。
评分给罗老师打电话。
评分对民族起源研究和族群认同研究的评述鞭辟入里,起源研究具有局限性,族群认同操作起来也十分困难。可以作为陈寅恪胡化或汉化论的另一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