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玫是15岁考入大学的「天才」少女、植物学硕士、知乎荣誉作者、畅销书作家。而在本书中她撕开这些亮眼的标签,坦诚讲述了青春期罹患重度抑郁症的经历。 她以勇气为笔,经验为墨,将患病、治疗、复发的过程,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悲伤、艰辛,可贵的喜悦、安慰,都毫无保留地一一记录下来 。「抑郁」作为一个契机,引发她,乃至更多读者,对于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遇见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刻板印象;
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实现自我的途径与可能面对的压力……
它并不只是一个重症患者的泣诉,也更是一部毫无保留的,既普通又特别的生命传记,我们这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心灵困境与成长缩影。而抑郁,在这里也不只是一种病,而是一个人,乃至许多人,生命中都曾有意无意面对过的深渊,铺满前因后果的生长轨迹。
「它需要被挖掘。识别。理解。需要有更多人互通有无后站在一起,发现: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我们都已经很努力。」
并不是一篇正经书评,只是看完之后心里想着很多很多,于是写下这些私人的零碎文字作为记录。 这本书是好友赠我的,何其有幸啊,自己竟还被人惦念着。由于两个人住得远,加上一出门仿佛身体就要融化的天气(那段时间我每次去医院复诊都觉得自己该先去急诊看中暑),行动力降至最...
评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自己抑郁症的事实说出来,遑论在病中的那些幽微细腻的感受。人们终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需求、欲望和感受的基础上,摹画出这纷乱世界的一点模糊的轮廓。这轮廓自然不能去细究,那里充满矛盾,难以自洽,仅仅建立在人们无甚根基的信仰和黯淡缥缈的憧憬之上...
评分一条碎花裙,在蔓玫生命中一半的岁月里,无时无刻都在她的眼前飘动。 文丨廖德凯 1 “泪水不再流了。手指不会动了。眼睛还睁着,却什么也看不见了。呼吸与脉搏尚存,大脑却仿佛遭受严重破坏而不得不自动化的机器,无法再启动。饥饿、疼痛、困乏、悲伤……所有的感觉都没有了。...
评分就很真实,都是普通的人。1治疗要钱啊,想尽办法节流。穷啊 2人情世故 3不愉快的家庭与父母,非常严重。想在外读书来逃离,却渐渐成为他们模样以及仍然无法避开 4高校学生也不好过啊。生活上学业上,主修不喜欢,选修读时爽,可痛苦依在 5各种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6和我一样类似...
一开始看到大约十分之一的位置,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后来无数个夜晚拿起阅读,最后都是哭得眼睛被泪水糊了看不清字了才把书合上,反反复复,今晚终于是看完了。我也还在抗争的路上艰难爬行着……看过听过许多冷言冷语后,心中就更是希望那些对自己善良温柔的人一切都好。
评分《抑郁生花》,一本90后才女、抑郁症患者写的书,记录了她的抵抗、无奈、反思和孤独。要对抑郁症多一点理解,精神上的瘫痪并非自己所愿;要让冰冷的内心多一些温暖,理解和支持比谴责鄙视更重要。
评分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0499261
评分“所有的药都有简单无害的外表……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垫在身后,稳重而规律地托着你、拍着你,赋予你一种不知哪里来的轻松平静,却又非常坚实,甚至还带有淡淡的愉悦感。你大可就这样愉悦下去,但最好不要仔细回味——一旦回味,便要发现这样的平静与愉悦均属外来物,并不由我们本身产生。像是一个人觉得冷,于是被送进开着暖气的房间里。是暖和了,四肢百骸是放松下来了,但只要暖气一关掉,你的内核仍然是冷的,仍会一点一点以固有的节奏凉下去,仍没有自我发热的能力。” “我并不想囿于一个柔弱到只能被爱惜被守护的形象,更不想待在学校里。尤其是我自己的学校:原以为一套考卷一纸录取通知书能带我到远方去,脱离这叫我看来疮痍满目的原生家庭。却没想到等着我的,是另一种值得逃脱的生活。” 为作者尽力诚实记录的青春期生活打五星。
评分从不存在没有体验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